患者男,68岁,因呼吸困难8小时于2009年12月1日入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8小时前,患者因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导管化疗,经导管以2.5 ml/s速度注入碘普罗胺30 ml。输注完毕后20分钟,患者突发呼吸困难伴咳嗽,咯透明稀薄痰,无寒战、发热、胸痛、咯血,无皮肤瘙痒。血压130/76 mmHg,心率136次/分,血氧饱和度(SpO2)0.80(储氧面罩吸氧10 L/min)。立即予地塞米松10 mg静注后入院。
入院查体 意识清楚,血压132/80 mmHg,全身无皮疹,双肺闻及大量哮鸣音及少许湿公式音,心率13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辅助检查 血气分析示pH 7.31,二氧化碳分压34 mmHg,氧分压69 mmHg(储氧面罩吸氧10 L/min),氧合指数为69。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外周血白细胞28.3×109/L,中性粒细胞0.93,嗜酸粒细胞0,血红蛋白153 g/L,血小板122×109/L;心肌酶正常;D-二聚体1229 μg/L。中心静脉压持续为6 cmH2O。床边胸片示两肺多发斑片状阴影,心影不大;超声心动图示各房室内径正常,室间隔基底段轻度增厚,余室壁厚度正常,主动脉瓣少量反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57%。
诊断及治疗 考虑为碘普罗胺所致非心源性肺水肿。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压力支持8 cmH2O,呼吸末正压6 cmH2O,吸氧浓度100%),并静脉注射呋塞米20 mg。 治疗后12小时,患者呼吸困难改善,氧合指数110。治疗后36小时,改储氧面罩吸氧,氧合指数升至132。2天后采用鼻导管吸氧,氧合指数达175;5天后氧合指数升至260。入院第6天,患者病情稳定,转入普通病房。入院第7天行胸部CT检查,与发病前2天胸部CT比较,可见两肺新发磨玻璃影及斑片状阴影,部分融合,以中外带为著。继续间断利尿并用胰岛素及降压药控制血糖、血压于适宜水平,1周后患者呼吸困难消失,两肺底闻及少许爆裂音,吸空气时动脉血气各指标均正常,于12月13日出院。 出院后1个月,复查胸部CT示双肺多发阴影完全吸收,但支气管血管束增多,呈网格状,双肺门不大,双侧胸膜不规则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