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0.3岁。 3个月,主因"发现肉眼血尿,双下肢水肿8天"入院。 现病史 8天前无明显诱因,家长发现患儿排肉眼血尿,以晨起明显,呈洗肉水样,白天减轻,且尿量较前减少,同时发现其双下肢水肿,呈可凹性。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蛋白(3+),RBC25~30个/HP,WBC1~3个/HP,颗粒管型1~3个/HP.遂至我院门诊,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粗多,心脏彩超示卵园孔未闭。经抗炎治疗3天,患儿肉眼血尿渐消失,尿量较前增多,双下肢水肿明显缓解,复查尿常规示蛋白(2+),RBC2~3个/HP,为进一步诊治,以"血尿、蛋白尿原因待查"收入院。发病以来患儿无发热,无尿频、尿急等,既往体健。 个人史 其母孕期无异常,否认异常药物服用史、放射线及化学药物接触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生长发育中等,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双手、双足底可见膜状脱皮样皮疹,干燥无渗出(见图1、图2)。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前囟平,张力不高。双眼睑无明显水肿,眼神灵活。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胀明显,腹围47cm,可见腹壁静脉显露,肝肋下3cm,脾肋下2cm,质中边锐,触痛可疑,未及明显包块,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双足肿胀不明显,四肢活动好,各关节无红肿热痛及活动障碍。正常女童外阴,生理反射正常引出,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RBC2.65×1012/L,Hb68g/L,WBC13.34×109/L,PLT268×109,网织红细胞(Ret)3.2%.尿常规:蛋白(3+),镜检:RBC3~6个/HP;便常规:潜血阴性,镜检未见异常。生化检查:K+、Na+、CL-、CO2结合力大致正常,总蛋白50g/L,白蛋白14g/L,球蛋白36g/L,总胆固醇5.62mmol/L,肝肾功及心肌酶大致正常。尿蛋白/肌酐>3.5.血沉(ESR)127mm/1h,抗链O(ASO)、C反应蛋白(CRP)、支原体抗体均正常。HIV、梅毒血清学初筛阴性,乙肝五项阴性,弓形体病、其他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TORCH)-IgM、IgG阴性。C30.44g/L(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34.1RU/ml(升高),C4正常。抗核抗体(ANA)阳性1:160,ds-DNA阴性,可提取核抗原(ENA)中rib-p可疑,脱氧核糖核蛋白(DNP)阴性。脑脊液检查均正常。患儿母ANA、ds-DNA、ENA、DNP均阴性。患儿心电图大致正常;骨髓检查大致正常;心脏彩超:卵园孔未闭。X线检查:两肺纹理增多;四肢骨膜反应,骨质密度减低,下肢为重,未见明确骨质破坏,腹部B超:双肾肿大,皮质回声增强,呈弥漫性损害;肝脾肿大,肝实质弥漫性损害;少量腹水。未见肿大淋巴结及占位性病变。
诊断 先天性梅毒,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1、根据患儿有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结合患儿为小婴儿,发病年龄小,3个月内发病,考虑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诊断成立。2、但患儿无肾脏病家族史,其双手、双足底可见膜状脱皮,有肝脾肿大等,考虑继发性先天肾病综合征可能性大。引起继发性先天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病因是感染,如梅毒、巨细胞病毒(CMV)、风疹、肝炎、AIDS、疟疾等疾病;其次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汞中毒、溶血尿毒综合征及其他先天性畸形的一部分,如甲髌综合征、Drash综合征、肾静脉血栓等。3、结合患儿临床病史及查体,无其他合并畸形,无相关毒物接触史,无溶血、血小板减低及肾功能衰竭表现,基本除外汞中毒、溶血尿毒综合征及其他先天性畸形等疾病。同时进行其他相关方面检查,经查乙肝五项阴性、TORCH阴性、HIV初筛试验阴性,基本除外肝炎、CMV、风疹及HIV感染。患儿C3降低,CIC升高,C4正常,ANA阳性1:160,ds-DNA阴性,ENA中rib-p可疑,DNP阴性。ANA阳性、C3降低,CIC升高应考虑婴儿狼疮的可能性,婴儿狼疮多从母体而来,应进一步查母亲自身抗体系列。但查患儿母ANA、ds-DNA、ENA、DNP均阴性,结合患儿无其他相应临床症状,因此不支持狼疮诊断。4、患儿梅毒血清学初筛阴性,未询问出其父母冶游史,但结合患儿皮疹特点、四肢骨改变及肝脾肿大,考虑亦不能轻易除外先天梅毒,应进一步做深入检查。梅毒检查:患儿梅毒螺旋体抗体IgG检测试验(TPHA)阳性,梅毒螺旋体快速血浆反应素卡片试验(RPR)1:256阳性,结合其临床表现,考虑梅毒诊断成立。进一步查其父母,患儿父母TPHA均阳性,RPR均1:32阳性。 诊断明确后给予患儿头孢曲松(罗氏芬)静脉滴注驱梅治疗,扩容利尿、纠正低蛋白血症等对症支持治疗。3周后患儿精神好转、眼睑及下肢水肿消失,尿蛋白(±),血浆蛋白升高,肝脾均缩小至肋下2cm,病情好转出院。
早期先天梅毒患儿多从出生到生后3个月内发病,多数在生后5周内发病。某些严重宫内感染胎儿可发生胎死宫内,部分患儿在新生儿早期死亡。部分受感染的患儿可无任何临床表现,直到以后出现多器官受累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