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刘医师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
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主诉 病史

患者,男,69岁。因纳差、恶心、呕吐、发热7d入院。患者居住在济南历城区柳埠镇山区,该区有蜱虫出现。发病前身体健康,有野外作业史。

查体 辅查

体格检查:体温38.7℃,脉搏74次/min,血100/69mmHg(1mmHg=0.133kPa),体质量45kg,相对缓脉,消瘦,其他无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07X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57X109/L,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正常。血钠126mmol/L,血氯94.7mmol/L,余正常,AST606.2U/L,CK4071.6U/L,CK-MB121.2U/L,乳酸脱氢酶1060.6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695.0U/L,ALT240.9U/L,白蛋白24.8g/L,球蛋白 17.8g/L。  

诊断 处理

初步诊断: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治疗: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治疗,并补充电解质、抗感染、清热解毒、保肝降酶、营养心肌等综合治疗。住院3d突然烦躁,血钠113.3mmol/L,血氯80.1mmol/L,考虑低钠性脑病,先后多次补钠。 第7天出现重度贫血,肌肉注射处出现大片皮下瘀斑,红细胞计数1.71X1012/L,Hb53g/L,血小板计数33X109/L,给予输注红细胞、血浆等治疗。   诊断:结合患者整个发病过程及病情演变,考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可能,遂将发病初期血清送济南市CDC进行病原学检测,证实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经综合治疗13d,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白细胞、血小板恢复正常,红细胞计数3.lX1012/L,Hb95g/L;血生物化学正常,肝功能及心肌酶谱基本正常出院。出院2个月后再次骨髓穿刺,显示已恢复正常。  

随访 讨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咳嗽、淋巴结肿大等。   实验室检查为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可出现不同程度乳酸脱氢酶X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见低钠血症。   但在防治指南中,未提到有红细胞下降及骨髓象异常。本例患者临床症状较重,表现为持续发热、极度纳差、高度乏力、神志改变等,在消化、神经、血液、呼吸等多个系统均有表现,属于危重症。   与既往临床报道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骨髓象和Hb异常方面。患者入院第2天行髂骨穿刺,结果发现红系造血停滞的骨髓象,6d后出现重度贫血,Hb低至53g/L。  

发布于 18-11-12 21:12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