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3岁,于2013-09-11因“体检发现肝占位3个月”住入我院,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5年。
查体:意识清,精神可,巩膜无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未扪及异常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5次/min,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基本正常,肝功能示间接胆红素35.1μmol/L(参考值0~20μmol/L),总胆红素41.7μmol/L(参考值5.7~23.5μmol/L),感染性标记物示乙肝小三阳,乙肝DNA定量<1000U/ml,肿瘤标记物示CA50、CA199、AFP、CEA、PSA均阴性。 上腹部增强CT示:胃窦壁增厚;肝脏及脾脏多发低密度影,增强后轻度强化,考虑为转移瘤可能;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
胃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肠镜示全结肠未见器质性病变。全胸片、心电图无明显异常。PET/CT示:肝脏、脾脏内多发低密度影伴氟代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增高,腹膜后主动脉周围多个小淋巴结伴FDG代谢轻度增高,结合增强CT考虑恶性病变转移。 临床诊断考虑肝脾转移瘤,但原发灶不明。短期中药抗肿瘤、增强免疫处理后,于2013-10-07行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肝)肉芽肿性炎,结核性炎不除外(见图2)。查结核抗体阴性,后患者带病理报告至上海长海医院就诊,考虑为非结核性肉芽肿性炎,且查结核菌素试验(PPD)、T-spot试验均阴性,建议定期观察,未行抗结核治疗。 于2013-11-26在我院复查腹部CT示肝脾多发低密度灶,大小较前片大致相仿。自发病以来患者无不适主诉,无畏寒发热,无眼黄尿黄,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最终考虑诊断为非结核性炎性肉芽肿(结节病)。 术后未行特殊治疗,至2014年4月动态随访过程中患者无特殊不适,复查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病理组织学表现 本例肝脏和脾脏占位在CT增强及PET/CT的表现基本一致,考虑为同种病因。因脾脏为储血器官且质地较脆,穿刺活检易出血,而肝脏获取病理更为安全,故主要针对肝脏占位进行分析。肝部分切除术后,病理组织切片示肉芽肿组织中见上皮样细胞、多核巨噬细胞,周围伴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干酪样坏死,考虑为非结核性炎性肉芽肿,即结节病。 结节病为一种病因不明、多系统受累的非干酪性肉芽肿性病变,男女发病率相近,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40岁以下成年人更为多见,90%以上累及呼吸系统,还可累及皮肤、眼部、肝脏、脾脏、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器官,无肺结节伴随的孤立性肝脾结节病极为少见。病理示非干酪性上皮样肉芽肿为诊断结节病的金标准。 诊断与鉴别诊断 结节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不典型,需与肝转移瘤、肝结核等疾病鉴别。肝脾结节病的CT表现为低密度结节样病灶,直径多小于2cm,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可伴腹腔淋巴结肿大,需与原发性及转移性肿瘤相鉴别。PET/CT常用于鉴别良恶性病变,恶性肿瘤常表现为FDG代谢异常增高,但18F-FDG非肿瘤特异性示踪剂,炎症活动期和肉芽肿形成期可出现假阳性,结核性病变也常伴FDG代谢增高,易引起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