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43 岁,因卵巢颗粒细胞瘤术后 2 年,发现盆底多发 结节 3 周,于 2016 年 5 月 6 日入我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则,经 期 7 天,周期 27~ 30 天,经量中等。生育史: G0P0。2014 年 6 月 12 日因右侧附件区囊性占位( 45 mm×49 mm×53 mm) 于我 院行腹腔镜下右侧卵巢囊肿剥除术+缝合修补成形术。术中 见右侧卵巢一直径 6 cm 大小囊肿,表面光滑,未见明显包膜, 内含脂肪样组织,血运不丰富。右侧输卵管及左侧附件未见明 显异常。子宫前位,正常大小,外观未见明显异常,无腹水。术 后病理检查示:右侧卵巢肿瘤细胞角蛋白( CK) ( -) ,上皮膜抗 原( EMA) ( -) ,抑制素( inhibin) ( +) ,波形蛋白( VIM) ( +) ,钙 视网膜蛋白( calretinin) ( +) ,CD99( +) ,CD117( -) ,结合 HE 切 片,符合右侧卵巢颗粒细胞瘤( 成年型) 。
患者于 2014 年 7 月 9 日再次行腹腔镜下右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腹膜活 检术,术中子宫、右侧输卵管、左侧附件区如前次所见,右侧残 余卵巢表面光滑,与阔韧带后叶膜状粘连,呈术后改变。探查 盆腹腔、腹膜、大网膜、阑尾、肝、脾、膈无明显转移结节,腹水少 量。术后病理检查示 : “右侧卵巢”可见颗粒细胞瘤组织残余, 最大直径1. 5 cm,伴坏死囊性变。“右侧输卵管”、“大网膜”、 “左、右侧结肠旁沟腹膜”均未见肿瘤细胞。患者术后诊断成 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IC 期,于2014 年7 月26 日行第1 次静脉 化疗,方案为紫杉醇联合卡铂。后因个人原因未再行化疗,于 门诊定期随访。2014 年 8 月至 2015 年 11 月门诊随访期间均 无异常发现。2016 年 1 月 13 日行盆腔 CT 平扫+增强扫描结 果示:盆底偏左侧结节 12 mm; 4 月 15 日再次复查 CT 提示: 盆 底多发软组织结节灶,最大18 mm,考虑转移瘤( 图 1A、1B) ; 4 月 14 日行盆腔 MRI 增强+弥散加权成像( DWI) 检查示: 盆底 多发软组织结节灶,考虑转移瘤,与 2016 年 1 月 13 日 CT 片比 较,左侧盆底结节略增大,近右侧腹股沟管内口可见新发结节 ( 图 1C、 D) 。考虑该患者卵巢颗粒细胞瘤复发拟行手术,术前 为评估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故于 4 月 22 日行正电子发射计算 机断层显像( PET-CT) 检查,结果提示: 左侧盆底可疑结节,结 节氟化脱氧葡萄糖( FDG) 代谢未见明显增高,肝右叶低密度 灶,右肾结石及小囊肿( 图 2) 。
患者于 2016 年 5 月 9 日行腹 腔镜探查,术中见右侧腹前壁结节约 1. 0 cm×1. 5 cm,质地中 等;左侧结肠系膜粘附于侧盆壁,见多个散在结节,较大两个约 3 cm×2 cm大小;左侧盆壁、右侧盆壁、直肠表面及结肠带见多 发结节,直径约 0. 5~ 1. 5 cm。盆腔无明显腹水,子宫正常大 小,无特殊改变,右侧附件缺如,左侧附件区见 2 枚 1 cm×1 cm 囊肿。遂行全子宫+左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 后病理检查示 : “左盆壁结节”“右盆壁结节”“直肠表面结节”“盆底结节”“结肠带结节”“右侧腹壁结节”均见颗粒细胞瘤浸 润( 图 3A ) ,“左附件区结节”系膜囊肿,“全子宫”子宫内膜增 生反应,宫颈慢性炎,宫体浆膜下结节见肿瘤组织浸润,左附 件、阴道切缘、“左盆腔淋巴结( 0/5 ) ”、“盆腔淋巴结( 0/6) ”均 未见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示 : “左盆壁结节”肿瘤细胞,S-100 蛋白( +) ,钙视网膜蛋白( calretinin) ( -) ,CD99( +) , α-inhibin ( -) ,ER( +) ,PR( +) ,ki-67( <10%) ( +) ( 图 3B) ,嗜铬素 A ( CgA) ( -) ,突触素( SYN) ( -) ,CD56( +) 。术后 1 周患者行 BEP 方案静脉化疗,目前尚在治疗中。
2. 1 卵巢颗粒细胞瘤复发的 CT 及 MRI 诊断 卵巢颗粒细胞 瘤属于性索间质肿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约占 所有卵巢恶性肿瘤的 2%~5%,预后一般较好, 5 年无瘤生存率 ( DFS) 和总生存率( OS) 在 72% ~ 99%。颗粒细胞瘤有晚期复 发或转移倾向,复发率为 21%,平均复发时间为 57. 6 个月( 2~ 166 个月) ,复发转移后预后较差。多数复发病灶位于盆腹腔, 常发生在与原发灶有联系的部位[1]。由于卵巢颗粒细胞瘤复 发时常见的肿瘤指标如 CA125、CA199及 CEA 往往在正常范围, 因此影像学检查在诊断颗粒细胞瘤复发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 要,但目前这方面的资料较有限。 姬妮娜等[2]描述卵巢颗粒细胞瘤原发病灶多表现为单侧 附件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分叶状肿块,可以呈囊实性、实性及 囊性表现,以囊实性最为常见,肿块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囊 状或片状低密度,囊壁及分隔厚薄不一,但无壁结节; CT 增强 扫描实性部分可呈轻、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 层;可伴腹水,但一般无淋巴结肿大。他们的病例中包括两例 卵巢颗粒细胞瘤复发患者,CT 表现盆腹腔散在肿块,与原发肿 瘤相似呈囊实性蜂窝状。Rha 等[3]描述了 11 例复发性卵巢颗 粒细胞瘤患者的CT 及MRI,病灶可表现为单房囊性肿块、囊实 性肿块,亦可表现为实性肿块,MRI 还提示出血为复发性颗粒 细胞瘤的非特性特点之一。Kim 等[4]描述中有 2 例复发性卵 巢颗粒细胞瘤患者,CT 及 MRI 影像学表现为伴不同程度囊变 区的实性肿块和多分隔的囊性肿块。本例患者 CT 及 MRI 检 查示盆底多发软组织结节,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实性肿块, CT 增强部分呈轻中度强化( 图 1A、 B) ,MRI 增强后明显强化 ( 图 1C、 D) ,这与已有文献报道类似。 DWI 是目前唯一能够观察活体组织内水分子弥散的一种 无创性检查技术,它从细胞或分子水平描述肿瘤内部微观结构 的变化,提供肿瘤细胞密度、细胞膜完整性的组织病理学信息。 病理状态下,细胞内外的大分子分布改变及膜结构的完整性遭 到破坏,组织水分子弥散受限程度改变而使 DWI 信号表现异 常。肿瘤组织细胞较其组织起源细胞更加紧密,密度构成增 大,细胞内部结构密度也增大,均可造成肿瘤内水分子弥散受 限,DWI 信号相对升高。本例患者 MRI+DWI 检查中发现病灶 处水分子弥散受限,表现为 DWI 明显高信号( 图 1D) ,高度提 示肿瘤复发可能。 2. 2 卵巢颗粒细胞瘤复发的 PET-CT 表现 目前最常用的PET 显像剂为 18F 标记的 FDG( 18F-FDG) ,是一种葡萄糖的类 似物。恶性肿瘤细胞由于代谢旺盛,导致对葡萄糖的需求增 加,因此静脉注射 18F-FDG 后,大多数肿瘤病灶会表现为对 18F-FDG 的高摄取,因此 PET-CT 显像可早期发现肿瘤原发及 转移病灶,准确判断其良、恶性,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本例患者 因拟行手术,术前为评估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故行 PET-CT 检 查,然而 PET-CT 的结果出乎意料,即 CT 见左侧盆底可疑结 节,但结节 FDG 代谢未见明显增高( 见图 2) 。迄今有关 PETCT 诊断卵巢颗粒细胞瘤复发的研究极少,仅见于零星个案报 道,因此其诊断价值尚不明确。 Caoduro 等[5]报道了 1 例颗粒细胞瘤术后复发转移,转移 灶最初位于右侧髂骨,后肿瘤转移至肺部、髂骨其他部位,PETCT 均显示强阳性。Huang[6]报道的颗粒细胞瘤术后复发转移 病例中,患者行 PET-CT 检查,复发灶 FDG 代谢增高,然而转移 灶中 FDG 代谢呈现高低不均的趋势。Miyazaki 等[7]个案中报 道了 1 例颗粒细胞瘤腹腔镜手术后盆腔原患侧卵巢处复发, PET-CT 提示复发灶阳性结节。然而也有一些个案报道与本文 类似,最终确诊的颗粒细胞瘤复发病灶行 PET-CT 为假阴性结 果。Günyeli 等[8]2014 年报道 1 例原发性卵巢颗粒细胞瘤合并 子宫内膜癌患者 PET-CT 结果表现为卵巢颗粒细胞瘤 18FFDG 低摄取。Raj 等[9]个案报道中描述了 2 例卵巢颗粒细胞 瘤复发患者行 PET-CT 检查假阴性,均于 CT 检查中发现复发 病灶,而病灶 18F-FDG 呈低摄取。此外 Kimura 等[10]报道 1 例 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发生肺部转移,行 PET-CT 检查,但复发 转移结节中无 FDG 摄取。 为何卵巢颗粒细胞瘤病灶会呈现 18F-FDG 低或无摄取? 我们推测这与颗粒细胞瘤增殖水平较低有关。ki-67 抗原为细 胞核内与细胞分裂增殖相关的蛋白抗原,是一个反映细胞增殖 的敏感指标。在卵巢癌中 ki-67 表达水平与 1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