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9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10余天入院,患者于10余天前早上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为天旋地转感,伴左侧肢体乏力,不能下地行走,左手持物不能,伴双眼视物模糊、胀痛不适,以右眼为重,伴视物重影,,症状逐渐加重,送入我院急诊,查头部CTA提示右侧PCA闭塞,家属不同意溶栓治疗,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清除自由基等治疗后,病情稍有好转,但遗留有左耳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为进一步诊治,拟以腔隙性脑梗死收入我科,起病以来精神稍差,食纳可,睡眠可,小便稍多,大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多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10余年,血压、血糖控制可。
专科检查:神清,对答切题,言语清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偏右,左侧肢体肌力5-,右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浅感觉减退,左侧指鼻试验阳性,左侧跟膝胫试验阳性,左侧腱反射增强,左侧巴氏征阳性,需要在两人辅助下步行,日常生活部分自理。 头颅MR:1、桥脑、左侧小脑半球、右侧枕叶、丘脑多发性慢性脑梗塞,2、双侧额顶叶皮层下、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诊断;1腔隙性脑梗塞恢复期,2高血压病,3糖尿病4慢性肾功能不全。 治疗;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营养神经,保护肾功能,控制血压、血糖,红花注射液改善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康复予以偏瘫肢体训练,中频电刺激,中药封包,脑电循环,TMS刺激,认知功能评价后予以电脑注意障碍训练等治疗。
患者目前,头晕较前明显好转。仍有左侧肢体乏力,拄拐能短距离行走。 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据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占脑梗死的20%~30%。常见的发病部位有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及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及脑室管膜下区。在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小动脉,它们实际上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腔隙性脑梗死为直径0.2~15毫米的囊性病灶,呈多发性,小梗死灶仅稍大于血管管径。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残留小囊腔。 一般老年人,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因素,血管情况差,血流情况不好,都会有一些腔隙性脑梗死,一般在大脑半球部位,腔隙性脑梗死一般不会有症状,但如果在重要部位,如桥脑,根据更具体的部位,常会有头晕,饮水呛咳,也有部分有肢体乏力等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