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30岁。因反复发热1年余,淋巴结进行性增大伴鼻出血6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伴肝脾肿大,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三系减少,球蛋白增高,HBsAg、HBeAg、HBcAb均阳性,CT示肝硬化、脾大,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以及保肝、降酶治疗,并行脾脏切除术,症状好转出院。6月前再次反复发热,伴盗汗、鼻出血,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进行性肿大,遂来就诊。患者流行病学史、既往史、个人史等无特殊。
查体:神清,皮肤黏膜无黄染、瘀点、瘀斑;颌下、颈部可扪及数枚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0~1.5cm,质中,压痛;心肺(-);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10cm,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6.39×109/L,RBC4.78×1012/L,Hb 63.0 g/L,PLT346×109/L,LC 3.86×109/L。尿常规、大便常规无明显异常; 生化:转氨酶轻易升高; 体液免疫:λ轻链35.20 g/L,IgG78.70 g/L,IgM7.24 g/L,κ轻链70.40 g/L; 乙肝两对半:HBsAg、HBeAg、HBcAb均阳性,HBV-DNA低于检测下限; 直接Coomb试验(++); X线胸片示:肺门增大; 腹部CT示:肝大,双腹股沟区小淋巴结; 骨髓检查:粒、红、巨核三系增生减低,巨噬细胞胞浆内外及中性粒细胞浆中查见利杜小体(如下)。
诊断:黑热病。 治疗: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治疗。3周后症状改善,遂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vir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地方性丙类传染病。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四川等各地区,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肝脾肿大及球蛋白增高。主要通过骨髓涂片找利杜小体、蛋白重组抗原(rk39)及PCR法确诊,其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0%、24%和58%,由于本病发病率极低,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更加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且黑热病误诊案例较多,常被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约占误诊病例总数的50%。葡萄糖酸锑钠(又名斯锑黑克)是治疗黑热病的首选药,初治患者采取斯锑黑克6d疗法:总量200~240 mg/kg,分6次,每天静脉注射1次,6d为1个疗程。本例患者因骨髓涂片中找到利杜小体而最终确诊,后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后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