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寒热真假之辨(七):唇炎

孙医师   宁津县中医院

主诉 病史

25岁女性,口唇干裂近1年,裂口痒,下唇为重,某医院诊断为"唇炎",予"美莫司"外用,症状减轻。近日服用某医推荐的六味地黄丸,反致加重,而且胃胀。平时胃口不好,食欲差,手脚冰凉,有"宫寒",大便1日2次。

查体 辅查

体形偏瘦,面色晄白,精神不振,神情焦虑,下唇干裂起皮。

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细。

诊断 处理

西医诊断:唇炎 中医辨证:脾胃寒湿、气血不运,津液失布 治疗:健脾祛湿,和胃助运 方药:党参15 炒白术10 云苓15 陈皮10 砂仁6 炒白扁豆10 炒薏苡仁20 炒山药20 葛根20 当归10 焦楂20 炒麦芽15 甘草6 生姜3片 大枣5枚 5剂,水煎服。

随访 讨论

5剂,纳食好转,大便日1次,唇干稍轻。上方加减续服,半月后口唇皲裂明显好转,共服药近1月,基本痊愈,常服参苓白术散巩固。 讨论:唇炎多从火热论治,予滋阴降火之剂,有效有不效,何也?火有实火虚火之分,实者可清,虚者宜和,尤其是寒凝导致的郁热,应温化、疏通,若不辨证,难免误治。或问,炎症予温,岂非火上浇油?须知,病名和证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西医炎症,并不代表中医之热证,中医治法是由证决定的,而不是根据病名来指导用药。 此患者一派寒凉之征,嘴唇干裂脱皮,是因为内有寒湿,气血运行不畅,津液失于布散所致,非火非热非炎症,应辨证用药,寒者热之,湿者化之,瘀者通之,使寒湿祛、气血通,津液上承而愈。若舍证从病,见炎消炎,见热清热,惟滋阴是务,惟寒凉是图,必冰伏邪气、雪上加霜,病无以解。 医嘱:饮食规律,少吃勿饱,忌食所有生冷,保暖避风寒,多锻炼身体。

发布于 17-03-10 07:24

11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