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寒热真假之辨(二)

孙医师   宁津县中医院

主诉 病史

女,23岁,自诉经常上火,嗓子不舒服,之前咽痛,现在偶尔咽痒,伴白带多,前医予以"妇科千金片"口服,越吃小腹越坠胀。脾胃不好,有食欲,但少食易饱,近几天胃病加重,有口臭,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稀,每日晨便。有甲减病史,平时心情郁闷,爱发火,有痛经、腰酸、耳鸣等症,感觉怕冷、乏力懒动、心慌心悸、睡不醒……

查体 辅查

体形偏瘦,精神状态不佳,神情疲倦不悦,面色淡而微黄。舌质淡红,舌体胖,苔白滑,有瘀点,脉沉缓。 血压90/60mmHg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

诊断 处理

中医辨证:脾胃虚寒,脏腑功能失常。 治疗:温胃散寒 方药:陈皮10 半夏10 茯苓15 白术10 厚朴10 苏梗10 炒白扁豆10 炒薏苡仁30 香附30 炒麦芽15 焦楂30 肉桂6(后下) 生甘草6 生姜3-5片。

随访 讨论

此方加减服用40余日,诸症渐次缓解,无上火表现,仍感觉稍有怕冷,食凉后胃部不适,嘱其常服香砂六君丸善后。 讨论:本例患者自诉有"上火"的症状,前医也用清热之剂调理,却忽略了其他诸多阳虚寒证。脾胃不好,临床常见于虚寒,口臭、食少易饱、大便不成形为脾胃虚寒导致的运化不良;白带多,为寒湿;痛经为寒凝血瘀;腰酸耳鸣为经气不利;怕冷乏力、面色淡而微黄、舌淡苔滑、脉缓更是阳虚之象。而甲减、血压又低,中医来看,就是脾肾阳虚、脏腑功能低下之表现。脾肾阳虚,又以脾阳虚为重,故而抓住这一根本,只用温胃散寒之剂调理,使寒湿祛,气血畅,功能恢复,郁热得除。 医嘱:舒缓压力,避免思虑过度,保持心情舒畅;饮食规律,少吃勿饱,忌食生冷辛辣,多喝水,多运动;避免熬夜。

发布于 17-02-04 16:33

28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