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持续性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一例

王医师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肌麻痹

主诉 病史

患者,男,78岁,患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5年,持续发作5个月。曾接受胺碘酮等多种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但效果均较差。本次于2013年12月4日拟行房颤导管消融入院。

查体 辅查

体格检查:心率63次/min左右,房颤律。心脏彩超:左房前后径35.4 mm,左心室大小正常,左心室射血分数61%。食道超声未见左房血栓。12月9 日行房颤导管消融,术中常规穿刺双侧股静脉与右侧颈内静脉,十极导管(美国Biosense Webster公司生产)置人冠状窦(cs),射频消融导管(美国Biosense Webster公司生产)置于上腔静脉;右侧股静脉置入SLI长鞘。房间隔穿刺成功后,行双侧肺静脉造影,再保留导丝于左上肺静脉,置换15 F可控长鞘(FlexCath,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经可控长鞘将Archieve标测导管(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放置在靶肺静脉,选用28 mm冷冻消融球囊导管(Arctic Front Balloon,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放置在左心房一肺静脉连接部(图la)。此时Archieve导管既可起到标测导管作用,标测肺静脉电位,又可起到支撑导丝的作用。然后充盈球囊(图lb),回撤Archieve导管于肺静脉口部,即可开启冷冻消融,将球囊温度迅速降低至一40℃一一60℃,从而达到电隔离肺静脉的目的。

诊断 处理

按照左上至左下,再至右下及右上的顺序,依次对患者的四根肺静脉进行冷冻消融,每根冷冻2次,4 min/次,消融最低温度达一56℃。消融时观察温度变化,一般每分钟下降1—2℃,20 S后肺静脉电位(PVP)延迟提示消融效果较好(图2a和2b,左下PVP 20 s电位即部分消失,30 S后完全消失)。在右侧肺静脉消融时,需监测并预防膈神经损伤,可行上腔静脉膈神经起搏刺激,防止膈肌麻痹等并发症发生。全部肺静脉隔离完成后,在没有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转成房扑(周期235 ms)。然后行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提示为典型房扑。于三尖瓣环峡部行线性消融后,房扑周期延长、顺序改变。再次标测提示折返环关键性峡部在左房前上侧的房速(周期263 ms,图3a),在该处行射频消融6.2 S房速即终止,转为窦性心率(图3b)。再依次检查4根肺静脉,未见PVP复发。手术时间220 min,透视时间34 min。本病例来自中华心血管并杂志。

随访 讨论

目前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是环肺静脉隔离术,采用的主要能源是射频。但是射频导管消融存在学习曲线长、安全性能稍显不足、疼痛发生率高、血栓形成可能大等缺陷。而冷冻球囊消融术为临床提供了新的安全消融能源和方法。但国外主要针对的是阵发性房颤,只有少数中心有持续性房颤的报道。 本例是国内首例采用冷冻球囊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选用冷冻球囊是基于房颤呈持续性只有5个月,心房前后径为35.4 mm,没有明显扩大,且为高龄患者。事实证明,经过顺利的冷冻消融能够达到全部肺静脉隔离,并转为规律房扑,再结合常用三维标测技术,顺利使得这两种房扑消融终止,转为窦律,且没有并发症发生。其中应用冷冻球囊电隔离肺静脉的关键是充盈的球囊要与左心房、肺静脉连接部周围保持良好、完全的接触。 总之,该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和学习曲线,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临床治疗方案。

发布于 16-08-13 05:59

9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