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

马医师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祈福医院
乙状结肠癌 腹水 乙状结肠癌

主诉 病史

主诉:患者女性,67岁,因“间断下腹疼痛伴血便3月余”入院。 现病史: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疼痛,呈阵发性隐痛,伴大便带血,次数增多,多时5-6次/天,无发热、恶寒,无恶心、呕吐、腹胀,无纳差、乏力等不适,患者未予重视,未行处理。期间腹痛、大便带血间断出现,2016-02-01在我院行电子肠镜并取活检报告:1.横结肠:炎症息肉;2.乙状结肠18cm:管状腺瘤;3.乙状结肠28cm:中分化腺癌,现为进一步系统治疗,拟“结肠肿瘤”收入我科。入院症见:神清,精神可,纳食一般,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调,近期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身体健康,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及外伤史,无输血史。

查体 辅查

体检:T:36.9℃ P 74次/分 R:20 次/分 BP 118/91 mmHg 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略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胃肠蠕动波,腹壁静脉无怒张,腹式呼吸活动不受限,腹肌柔软,左下腹轻压痛,肝区无压痛,肝浊音界位置正常,肝脾未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Murphy征(-),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压痛及叩痛,肠鸣音正常,未闻及血管杂音。 辅助检查:1.血常规:WBC 6.56x109 /L,HGB 102 g/L,N 60.8%; 2.生化:TBIL 5.6μmol/L,DBIL 2.1μmol/L,TP 76.9g/L,ALB 39.5g/L,ALT 12U/L,AST 18U/ L,TG 2.38mmol/L; 3.肿瘤标记物:CA199、CA153、AFP、CEA、TPSA 未见异常。 4肠镜+病理:(1).横结肠:炎症息肉;(2).乙状结肠18cm:管状腺瘤;(3).乙状结肠28cm:中分化 腺癌; 5.CT:双肺、肝胆胰脾及双肾未见异常,片内乙状结肠走行区未见明确肿块影及肠腔明显变窄。

诊断 处理

诊断:乙状结肠癌 治疗:入院后行常规术前检查,术前准备完善后在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中探查无腹水,肝脏及腹腔、盆腔、网膜未见明显肿瘤转移。肿瘤位于乙状结肠下段,尚未侵犯浆膜组织。腔镜下于根部游离并夹闭、离断肠系膜下血管、左结肠血管、结肠中动脉左侧分支,向下游离并夹闭、离断直肠上血管,游离直肠上段、乙状结肠、降结肠及结肠脾区,距肿瘤下缘5cm处以腔镜下切割缝合器离断肠管,纵行延长左下腹戳孔至6cm,置入切口牵开器,将乙状结肠提出体外,距肿瘤上缘10cm处切断肠管,断端置入抵钉砧并荷包缝合后放回腹腔内,关闭腹部切口,重新建立气腹,将管状吻合器自肛门伸入直肠上端并穿出,使其中心杆与插入结肠的抵钉砧相接,完成结直肠端端吻合,间断缝合吻合口浆肌层加固,缝合关闭系膜间隙。以生理盐水+5-氟尿嘧啶冲洗腹腔,于盆腔留置乳胶引流管一根经左下腹戳孔引出腹壁并固定。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术后第二天下床,第3天进食流质饮食,第5天拔除引流管,术后1周转我院肿瘤内科综合治疗。术后病理报告:乙状结肠中分化腺癌,溃疡性,大小4.0cm×3.5cm×1.0cm,侵润肠壁深肌层,可见坏死。两切缘及未见癌累及,淋巴结未见转移,免疫组化:CK20(+),CK7(-),GST-π(+),Her-2(-),Ki-67(50%+),PgP(+),TOPOⅡ(++),villin(+),P53(90%+)。

随访 讨论

讨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更新,腹腔镜下的结直肠手术发展迅速。腹腔镜结肠手术的可行性已得到广泛认可。目前已有资料表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在切除肠管长度、淋巴结清扫、复发率等方面,与开腹手术相比并无明显差异。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患者具有损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发布于 16-02-29 18:28

10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