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手术!

吴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乙状结肠癌 结肠癌 乙状结肠癌

主诉 病史

患者,男,58岁,因“大便带血1月余”来院就诊。 病史:患者于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大便带血,量少,无发热,无头晕头痛,无腹痛腹泻,否认大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患者至我院查CEA:47.73 ng/mL,肠镜示距肛门20cm见隆起性肿块,占据肠腔,考虑“结肠癌”。现为进一步诊治,门诊拟“乙状结肠肿瘤”收治入院。追问病史,患者1年前体检查CEA升高,当时未予重视,未行进一步检查。

查体 辅查

查体:腹壁柔软,无腹部包块,右下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无肌卫,未触及明显包块,未触及肝,未触及脾脏,无肝区叩击痛,Murphy征阴性,无肾区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肠鸣音4次/分,肛指:未触及肿块,指套无染血。辅查:血常规示白细胞 9.1 *10^9/L ,红细胞 4.26 X10^12/L ↓,血红蛋白 135 g/L ,血小板 274 X10^9/L ,淋巴细胞百分比 27.8 % ,单核细胞百分比 10.7 % ↑,中性细胞百分比 58.5 % ;肝功能:白蛋白 42 g/L ,谷丙转氨酶 20 U/L ,谷草转氨酶 20 U/L ,碱性磷酸酶 67 U/L ,总胆红素 10.0 μmol/L ,直接胆红素 2.6 μmol/L ;肿瘤指标:CEA:47.73 ng/mL ↑,余正常;凝血未见异常;我院肠镜:距肛门20cm见隆起性肿块,占据肠腔,镜管不能通过。下腹部CT:乙状结肠肠壁不规则增厚,管壁僵硬,增强后明显强化,浆膜面模糊欠光整,前列腺密度均匀,未见明显增大,两侧精囊未见明显异常,膀胱充盈可;盆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盆腔未见明显积液。增强后盆腔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病灶。 乙状结肠肠壁不规则肿块伴异常强化,浆膜面受累,考虑乙状结肠Ca可能大,请结合临床。

诊断 处理

术前诊断:乙状结肠癌。 治疗: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全麻下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少,未输血。术后予以抗感染,止血,补液,对症支持治疗,术后恢复快,一周出院。术后病理:乙状结肠 标本类型:乙状结肠切除标本 肿瘤部位: 切除肠管全长 14CM, 肿瘤位于:乙状结肠, 距下切 3CM 距另一侧切缘 8CM, 大小 3×3CM 大体类型: 溃疡浸润型, 肿瘤环绕肠壁:1/2周 组织学类型:管状腺癌 II-III级 浸润深度达: 浆膜外脂肪组织 淋巴管内癌浸润:(+),血管内癌浸润:(+),神经周围癌浸润:(+) 切缘:上下切缘均未见癌浸润 以下区域淋巴结均见癌转移: 肠系膜LN 1/12枚,癌结节1枚 淋巴结免疫反应状态:SH(+),PH(+),GH(+) 癌周间质反应: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反应(+) 非肿瘤区病变: 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枚,直径分别为1cm,0.5cm)。 术后诊断:乙状结肠癌(T4N1M0)。

随访 讨论

随访:患者自述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一般情况良好。神清,两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音。腹软,无明显肌紧张,无压痛、反跳痛。伤口愈合佳。 讨论: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生、发展相对缓慢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位居第四,而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发病年龄也明显提前。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是指应用腹腔镜技术来完成传统的结直肠癌根治术,它是外科医生将一种新技术与传统的手术方式相结合的产物。根据腹腔镜技术应用的不同特点和方法,又可以分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结直肠切除术、手助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及完全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等三种。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具有以下技术优势:(1)对盆腔组织的判断和入路视野更清楚,操作方便;(2)腹腔镜可抵达狭窄的小骨盆并放大局部术野,对盆腔生殖神经的识别和保护更确切;(3)因为视野更开阔,所以有利于使用超声刀止血,减少术中出血,达到精确解剖;(4)高清腹腔镜具有良好的照明,能较好地显示血管、输尿管,避免副损伤;(5)腹腔镜专用器械提高了外科操作能力,有利于术中助手的配合,便于淋巴结清扫;(6)术中对肿瘤的挤压减少,可有效防止术中肿瘤的医源性播散。 本例患者我们采取的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Dixon)手术效果好,这种手术技术充分体现出术后疼痛轻、胃肠功能恢复快、院住时间短、腹壁疤痕小以及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等微创优点。

发布于 16-01-12 21:45

11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