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

张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

主诉 病史

一般情况:患者,男性,87岁 主诉:双下肢皮肤瘀点伴间歇鼻衄1个月余。 病史: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皮肤散在瘀点,伴间歇鼻衄,无发热、盗汗、咳嗽、咳痰、头痛及头晕,食欲下降,精神、睡眠差,大小便正常。既往健康,无特殊药物过敏史和应用史。

查体 辅查

查体: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下肢皮肤大量瘀点,新旧不一,不高出皮面,无痒感。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结膜无苍白,胸骨无压痛。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80次/分,心律齐。腹平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4cm,质韧。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HGB117g/L,WBC 30.1*10^9/L,BPC 10*10^9/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原始细胞0.01,早幼粒细胞 0.03,中幼粒细胞0.08,晚幼粒细胞0.13,杆状核细胞0.14,中性分叶核细胞0.47,淋巴细胞0.13,单核细胞0.0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20分。骨髓涂片: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为6.33:1;粒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各阶段细胞均可见到,其中原始加早幼粒细胞占11%,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少见,分裂相可见,NAP积分为0分;红细胞系统增生尚可,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巨核细胞系统增生,全片共81只,其中幼巨核细胞8只,颗粒巨核细胞69只,产板巨核细胞4只,血小板明显减少。骨髓活检: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脂肪组织明显减少;粒系增生极度活跃,原始幼稚细胞多见,成簇或小片状分布易见,并可见小梁旁层幼稚细胞增多,中、晚幼粒细胞多见,局部组织中成熟粒细胞多见,嗜酸性粒细胞易见;红系增生相对减低,幼红细胞簇可见,有核红细胞散在可见;巨核细胞系统增生,可见病态巨核细胞;纤维组织局部略增生,网状纤维染色(±)。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47,XY,+8(80%)/46,XY。BCR/ABL基因检测:阴性。腹部B超示:脾肿大。

诊断 处理

诊断: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值性疾病综合征,未分类型。 处理:入院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进行性升高,最高达150*10^/L,血红蛋白逐渐降低,需输血维持,而血小板持续<20*10^9/L,经反复大量输注单采血小板亦不能纠正。考虑患者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自身免疫性因素有关,首先试用了泼尼松30mg/d,共14d,结果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血小板水平无明显变化,停用后白细胞恢复至用药前水平,而在疾病晚期又逐渐升高。之后试用丹那唑(0.4g/d)治疗,出现药物性肝损伤故停药。应用长春地辛2mg/周,共2次,血小板未见升高。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20g/d,3d),治疗效果仍欠佳。试用沙利度胺50mg/d,出现严重的嗜睡和精神症状故停药。患者疾病晚期白细胞持续>100*10^9/L,加用小剂量阿糖胞苷(10mg/d),患者血小板计数降至<10*10^9/l.患者原发病不能控制,一般情况逐渐变差,呈恶病质状态并继发肺部和尿路感染,总住院106天后死亡。

随访 讨论

预后:患者原发病不能控制,一般情况逐渐变差,呈恶病质状态并继发肺部和尿路感染,总住院106天后死亡。 讨论:MDS/MPS,即同时具有骨髓增值性疾病特征的MDS,指外周血小板计数>400*10^9/L,或白细胞计数>9.5*10^9/L的患者。该患者三系发育的不平衡给MDS/MPS的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有报道称可以用脾切除治疗MDS/MPS患者的血小板减少,但效果未被肯定。该患者治疗重点也是血小板减少,在泼尼松、丹那唑等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也曾考虑脾切除,但患者高龄,一般情况差,家属拒绝。

发布于 15-07-03 00:05

9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