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女,13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年余伴活动后乏力气促半年”入院,患儿1年前因左上臂血管瘤外科手术治疗,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行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左房扩大,中量心包积液”,入院前半年患儿乏力症状反复出现,不喜动,偶有气促,无胸闷、心悸等不适,但未影响日常学习、活动。曾在外院B型超声定位下心包穿刺,引出淡黄色液体约200ml,结核杆菌检查未见异常。患儿既往有缺铁性贫血病史,有进食生、冷食物后胃痛病史,未诉黑便病史。父母体健,其姐体健,家族中无同类疾病患儿。
查体:两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性罗音。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外1 cm处,心界左侧扩大,未触及明显震颤,心率55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2~4肋间可闻及G 3/6级收缩期杂音。双侧耳廓畸形,外耳道不规则血管瘤,大小约2 cmX 3 cm,口腔颊黏膜血管瘤约2 cm×1cm,后背部多处血管瘤,大小约1 cm×1 cm,左上肢肘关节处,左下肢膝关节处可见手术切口瘢痕。左足底及右肘、腕部血管瘤,约2 cmx 2 cm,均蓝色,质软,无明显压痛,无搏动。辅助检查:心电图,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超声,右心增大,左房壁呈瘤样膨出,左下肺静脉旁膨出77 mmX41 mm,两处缺口分别为13 mm、8mm。右室流出道前膨出31 mmx 68 mm,缺口7 mm。房间隔中部 两处缺损,分别为17mm、8 mm;二氧化碳声学造影,右房内有负性造影区,并有部分气体进入左房及瘤内。头部MRI报,左额颞顶部,右枕部皮下,双侧翼腭窝及双侧耳廓散在异常信号,考虑多发性血管源性病变。胸部MRI检查见左房后壁占位与左房交通,考虑房间隔缺损,左房巨大憩室可能。腹腔实质脏器超声检查未见血管瘤。胸部增强CT示:“心脏明显增大,主、肺动脉根部后方与降主动脉前方间隙内不规则囊性占位,与左房前侧(6 mm、12 mm)及左侧(11 mm)多管道交通(密度同左房);与右房交通(口约27 mm,密度低于右房),右室上前方囊性病变于右侧病变管状交通(约9.6 mm)。左右肺静脉回流左房,左室及大动脉、上下腔于右房解剖正常”。左侧胸壁占位,考虑胸壁血管瘤(图1)。
入院诊断:①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心脏后上方不规则巨大占位(左房憩室、左房巨大房壁瘤);②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③全身多发血管瘤。 入院后经术前准备,拟行房缺修补,左房憩室切除术。麻醉时发现会咽部有一直径约2 cm大小的血管瘤,未影响气管插管。术中发现心包表面有一直径约2 cm的血管瘤,切除送病理检查。心脏表面巨大血管瘤,位于右室流出道心室壁,右房室沟等处,侵及心肌内,无蒂,与心肌组织无正常分界,包绕右冠状动脉(图2)。大量心包积液约400 ml,左心房扩大自上腔静脉隐窝突出,左心耳扩大,未行体外循环,未进行心内探查,因切除手术无法施行,放弃手术,关胸后转入ICU。术后诊断:①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心脏血管瘤,全身多发性血管瘤;②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左房憩室,心包积液;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心包、纵隔有大量淡黄色浆液性漏出液,给予补充血浆蛋白,强心利尿等治疗后好转。术后早期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70次/min,逐渐恢复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50次/min左右。患儿无不适反应。
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无明显变化,心电图仍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52次/min。 讨论: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BRBNS)是以皮肤和内脏等多处海绵状血管瘤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又称Bean综合征。其遗传特征多为散发,个别有家族史的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9号染色体短臂点突变有关。其本质是一种弥漫性复杂的静脉畸形疾病,而非典型的血管瘤,组织学表现为毛细血管或海绵状血管瘤。从幼儿到老人各年龄段皆可发病,但多数常在出现内脏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癫痫、咯血、视力障碍等)时才引起重视而就医。本例患儿因右室壁瘤体巨大,侵及心肌内部,与心肌组织无分界,无法切除。同时考虑到患儿应为全身性血管病变,难以确定体外循环对其影响,故未探查心内病变,放弃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