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1例

谢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脓疱

主诉 病史

患者,女,51岁,反复全身起疹伴痛痒7年,再发加重7天开诊。7年来每年发作3~4次,均无服药或感冒等诱因。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查体 辅查

体温37.3℃,精神、睡眠、饮食及二便正常,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广泛分布大片红斑,上有簇集粟粒大小脓疱。颈下部、腋部、乳房下等皱褶部位脓疱较多(图1)。眼、口腔、外阴无皮损。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球蛋白38g/L。血常规:WBC:17.4×109/L,N:78.1%,L:13.9%,RBC:4.57~10×1012/L,PLT:267×109/L。尿常规:白细胞(-),蛋白(++),胴体(+),隐血(+),红细胞(-)。皮肤分泌物培养:细菌(-),真菌(-),胸片及心电图正常。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角层下脓疱形成,真皮内小血管扩张,单核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图2)。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

诊断 处理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治疗方法:维生素C 3.0静脉滴注,每日1次;,氨苯砜50mg每日3次。7d后全身大部分脓疱消退,患者自动出院。嘱出院后继续口服氨苯砜50mg,每日3次,病情稳定后减量维持。

随访 讨论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是一种慢性良性复发性脓疱性皮肤病,一般不影响健康,病因尚不清楚。特征是好发于40~50岁的中年妇女。主要侵犯腋下、腹股沟、乳房下、躯干和四肢近侧屈面,很少侵犯口腔黏膜,一般不侵犯面部。脓疱常呈豌豆大小,疱壁松弛,或先为水疱,很快变为脓疱。数日后脓疱吸收或破裂,留下薄痂或叶状鳞屑。发作与缓解交替,间隔数日或数周不等。一般没有自觉症状,可有轻度瘙痒,无发热等全身症状。脓液细菌培养多为阴性。该病的组织病理特征为脓疱或水疱位于表皮角层下,疱内有较多中性粒细胞,疱下表皮有海绵形成,真皮上部血管周围可有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一些嗜酸性粒细胞。该病的最有效治疗药物是氨苯砜,多数患者用100~150mg/d治疗能控制,以后用小剂量维持。也可以应用磺胺吡啶或长效磺胺,如果配合使用氨苯砜,可减少氨苯砜的剂量。部分病例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口服泼尼松40mg/d有效。

发布于 15-05-18 16:49

13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