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肝损害

廖医师   重庆市中医院
肝损害

主诉 病史

男36岁  主因“发现肝功能异常8年,发热10余天”于2013年11月22日入院。  患者8年前体检时发现转氨酶轻度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40~50U/L],后定期监测ALT、AST逐年升高。3年前因转氨酶升高伴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查生化示ALT128U/L、AST97U/L、ALP233U/L、GGT167U/L,自身抗体正常,IgG轻度升高,病因未明,予保肝、利胆治疗后好转。1年半余前因乏力、纳差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查生化:ALT666U/L、ALT319U/L、GGT658U/L、ALP740U/L,EBVDNA4.3×106copies/ml,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行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未见异常(图1)。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1月后EBVDNA转阴,转氨酶、GGT、ALP下降,但未达正常。近1年余来,多次肝穿病理诊断“非嗜肝病毒性肝炎”可能、“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功能无明显好转;多次查EBVDNA阳性,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后EBVDNA转阴,转氨酶、GGT、ALP随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

查体 辅查

体温38.6℃,脉搏10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10/70mmHg。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头颈部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音。心率90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坦,腹壁软,无压痛、反跳痛。肝上界位于第五肋间,肝下界位于肋下6cm,剑下3cm,质韧,无触痛。脾脏位于肋下6cm,水平达正中线,质韧,无触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诊断 处理

患者发热、三系减低,肝功能异常、肝脾大、EBVDNA阳性、血清铁蛋白升高、甘油三酯升高。先后两次骨穿可见分类不明细胞,流式可见单克隆T细胞,病理提示骨髓增生活跃,未提示淋巴瘤。PET-CT及肝穿病理均未提示淋巴瘤诊断。综合考虑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明确。给予患者依托泊苷150mg、100mg隔日静点(共600mg),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qd静点,丙种球蛋白10g,qd静点,更昔洛韦300mg,q12h静点针对EBV感染及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给予埃索美拉唑抑酸预防消化道出血,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钠保护肝细胞,血浆及纤维蛋白原纠正凝血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肝脾逐渐缩小,EBVDNA降至1.05×104copies/ml,纤维蛋白原最高升至194mg/dl,但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逐渐下降,白细胞最低至0.5×109/L,中性粒细胞低至0.13×109/L。停用依托泊苷及更昔洛韦,给予利妥昔单抗600mg每周(共用1200mg),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减量为40mg,qd静点,后减量至甲泼尼龙片24mg口服。12月15日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至40℃,肝脾逐渐增大,甘油三酯再次升高,转氨酶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清铁蛋白升高,EBVDNA升高至3.34×106copies/ml,考虑继发细菌感染不除外,先后予盐酸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治疗。

发布于 19-07-15 08:36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