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急性丙型肝炎

白医师   重庆市中医院
慢性丙型肝炎

主诉 病史

   患者,男,69岁,因黄疸入院。化验结果显示胆汁淤积且脂肪酶升高并伴有腹痛,基于此对患者实施了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CT扫描显示有残存气体,表明(内窥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后有小穿孔。此外,病人出现逆行胰胆管造影后胰腺炎及腹膜炎迹象。因此,患者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入院时下列各项实验室指标超出正常范围:ALT 1637 U/l(正常范围<45 U/l),AST 717 U/l(正常范围<40 U/l),胆红素mg/dl(正常范围<1 mg/dl)。在接下来的几天,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下降到34%。随后患者的HCV-RNA呈阳性(3a基因型),经诊断为急性丙型肝炎感染。其它合并的感染以及代谢性或毒性肝病均得到控制。患者未经手术,穿孔及胰腺炎痊愈。

查体 辅查

急性肝炎发病后六周,患者的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呈阴性(表1)。这时,经诊断为甲亢并开始服用丙硫氧嘧啶,每日50mg,一日三次。急性肝炎发病10周后(表1),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随后肝功能恶化。AST和ALT均正常,但胆红素升高。接着停止丙基硫氧嘧啶治疗,白细胞计数在12周恢复。急性肝炎发病后20周,经检测,HCV - RNA浓度为14万IU/ml,此时AST(388 U/ml)和ALT(371 U/ml)均显著升高。七周后,未行抗病毒治疗患者的HCV-RNA再次转阴,肝酶再次正常。急性肝炎发病后47周,HCV-RNA仍为阴性,这表明病毒被持续自然清除。

诊断 处理

    表1为经选择的血液检测结果。急性丙肝发病初期及47周随访期间的数值(n.t.为未检测)        因此,经回顾我们诊断患者为急性丙型肝炎,而多项数据支持了这一诊断。患者的妻子两周后被诊断为急性丙型肝炎。随访期间夫妻双方均有自然病毒清除的记录。由于病毒可能会传染,发病前几周双方均接受了臭氧替代治疗。

发布于 19-03-13 04:06

1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