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资料】 青年徐某,英年十七。 【现病史】 十三岁起颅额左侧一点疼痛,固定不移,痛剧时如刀割锥刺。每日或间日一发,持续数小时方能渐解。发作时间最长者达四小时之久,读书及生活深为所累,其母爱子心切,百计筹措钱款,求医问药二年余,竟无弋获。1991年10月17日至余处诊治。
【处理】 按脉弦细,苔薄舌瘪。因年少失怙,家境贫寒,营养久缺而致气血虚衰,但额头之痛为瘀血所作。辩证:病属体虚症实,治法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旨,以除额痛为急。故先疏血府逐瘀汤以行瘀止痛:处方大生地12g桃仁9g甘草1g赤芍9g川芎3g白芷6g当归9g红花3g炒枳壳4.5g柴胡4.5g桔梗4.5g怀牛膝9g服药十四帖,头痛得愈。二诊继而来诊,惟求切脉观舌,小言病症。其左脉弦细,右关细软而尺稍盛,舌瘪而嫩,边多红点.是阴血不足而兼有相火之象。余疑其夜间遗精。询之果然。以养血安神兼調肝脾为法,随拟一方:大生地9g茯苓9g炙远志9g丹参9g炙甘草3g炒白术9g炒白芍9g当归4.5g炒黄柏1.5g又服十四帖,遗精渐止,予一贯煎法以善其后。偶或相火见旺,加入知柏各5g即平,最后诸恙皆安,惟脉弦细不退。于方中参入石斛9g,炙龟板15g以养血柔肝。服十余帖脉渐柔和。
王清任《医林改错》之“血府逐瘀汤”,由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4.5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组成。善于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血府血瘀之主方。何谓“血府”?《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血府之本意乃指脉管,而原书所主治之病症,多为胸中瘀血,阻碍气机之证,而于实际使用中又不受此限,举凡气滞血瘀而病势未甚诸症,均可使用。更不局限于脉管或胸中部位。其中关于辨证,本例以症状为主要依据,患者左额一点疼痛,固定不移、痛如刀割锥刺具有瘀血为患之特点。以血府逐瘀汤治瘀血头痛,已成临床习用之法。《医林改错》中曰:“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据上案验证,知非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