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资料 患者,女,48岁,主因“腰背部胀痛10年余,右髋部疼痛3年余,加重15d”于2016年1月12日入院。于2003年左右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大腿外侧麻木明显,自行购买中成药片剂服用无明显缓解,后自行购买中药服用后症状好转。于2005~2006年期间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持续性胀痛伴麻木,夜间较白天明显,活动时症状稍缓解,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予以膏药外用、口服消炎药等治疗后稍缓解,但症状反复发作。于2012~2013年期间无明显诱因感右髋部持续性胀痛,伴有明显的右侧臀部及腹股沟区胀痛,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平卧位后稍缓解,予以物理治疗、口服止痛药物等治疗后稍缓解,但反复发作。2013~2014年期间患者感疼痛加重自行购买含激素类中成药服用2个月,疼痛缓解。2015年6月左右感症状加重,伴有放射性右小腿后侧疼痛,于新桥医院康复科行理疗、针灸等治疗稍好转出院。2015年12月下旬感右髋部疼痛加重,伴有右髋关节活动受限,右大腿腹股沟区麻木明显,伴有胸肋骨疼痛,诉全身疼痛,于2016年1月5日本院完善相关检查考虑代谢性骨病可能性大,后为进一步治疗,再次入本院。患者否认不良饮食习惯,否认长期不接触阳光,否认慢性腹泻,否认阿德福韦酯等药物服用史。否认光过敏、关节疼痛、雷诺现象;否认口干、眼干。否认皮肤反复出血点等。否认牙缝变宽、牙齿脱落。家属诉身高有所降低,但不明显,发病后背部逐渐弯曲呈佝偻状。否认骨折史。自起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有头孢、左氧氟沙星过敏史,曽因子宫肌瘤行子宫部分切除术,术后已绝经。
体格检查 身高150CM;体重53.5kg。T36.5℃,P75次/分,R19次/分,BP137/84mmHg(1mmHg=0.133kPa)。神清,精神可,跛行步入病房。剃刀背,腰背部可见10CM×10CM皮肤色素沉着。胸椎右侧弯,俯卧位胸椎侧弯稍好转,右大腿内侧触觉较左侧减退,右股骨大转子处叩痛(+),右腹股沟区压痛(+),L5/S1叩痛(+)。右髋关节:前屈75°,后伸5°,内收5°,外展30°;左髋关节:前屈75°,后伸10°,内收20°,外展45°;右股二头肌肌力5-级,左股二头肌肌力5-级,双侧跟腱反射稍亢进;双侧4字试验(+)。双下肢等长,大腿及小腿周径双侧等大。 术前实验室检查 术前实验室参数如下:(1)血清碱性磷酸酶:177U/L(n:35~100U/L);(2)血钙:2.19mmol/L(n:1.3~6.25mmol/L);(3)血镁:0.86mmol/L(n:3~5mmol/L);(4)血磷:0.38mmol/L(n:0.85~1.51mmol/L);(5)血肌酐:55μmol/L(n:41~73ummol/L);(6)24h尿钙:1)0.65mmol/24h;2)0.83mmol/24h(n:1.3~6.25mmol/24h);(7)24h尿镁:1)2.00mmol/24h;2)2.90mmol/24h(n:3.0~5.0mmol/24h);(8)24h尿磷:1)9.28mmol/24h;2)12.35mmol/24h(n:16.14-41.98mmol/24h);(9)24h尿肌酐:1)6493.2umol/24h;2)7548.6umol/24h(n:7000~1600umol/24h);(10)甲状旁腺素89.6Pg/ml(n:12.0~88.0Pg/ml);(11)骨碱性磷酸酶12.17μg/L(n:男<20.1μg/L;女性绝经前:<14.3μg/L;女性绝经后<22.4μg/L);(12)25羟维生素D10.50ng/ml(n:6.23~49.90ng/ml);(13)β-胶原特殊序列0.423ng/ml(n:女性绝经后0.131~0.9ng/ml;女性绝经前0.068~0.68ng/ml);(14)骨钙素14.60ng/ml(n:女性绝经后8.87~29.05ng/ml;女性绝经前4.11~21.87ng/ml);(15)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99.50ng/ml(n:女性绝经后21.32~112.80ng/ml;女性绝经前8.53~64.32ng/ml)。
患者于2016年1月29日于全麻下行左股骨头病灶刮除术+自体髂骨移植术,术中见图1f,股骨头内下侧关节面已被肿瘤病灶侵犯破坏,大小关节软骨部分剥离缺失,关节面缺损大小约3.0CM×1.5CM,股圆韧带已破坏缺损,病灶未明显累及髋臼关节面。病灶为泥沙样纤维样组织,周围骨壁硬化并完整。在同侧髂骨结节处取自体髂骨组织,修剪成大小约3.0CM×1.5CM长梭形骨瓣,重建缺失区域关节面,并用2枚空心拉力螺钉(长度分别为2.0CM和1.2CM)稳定固定骨块,螺钉尾部埋于软骨下。术后复查X线片见图1g。病理报告:骨组织间见不典型梭形细胞。术后第4d血磷恢复正常,两年内定期随访血磷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缓解,生活可自理,现已随访两年,未诉疼痛、乏力、活动障碍等症状,日常生活无影响。
TIO是一种主要由肿瘤分泌FGF-23引起磷代谢异常造成的获得性低磷性骨软化症。本例患者以低磷血症、骨软化、骨痛、肢体无力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肿瘤体积小、进展缓慢,病理提示不典型梭型细胞,结合患者病情符合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PMT),术后第4d血磷即恢复正常,故最终确诊为“低磷性骨软化(肿瘤性)”。患者术后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随访2年余恢复可。北京协和医院冯娟等对144例TIO患者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该病患者从起病至明确诊断的平均时间为2.9年,而从起病至手术切除肿瘤的时间平均长达5.4年。本例患者尽管具有典型的低磷性骨软化临床特点及生化特征,但仍被长期误诊、误治。可见大多数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临床上易出现误诊、误治,因此作为临床医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发病机制: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患者磷代谢紊乱与致病肿瘤分泌的FGF-23有关。FGF-23是一种目前已证实的参与磷代谢的调磷因子,其机制已得到较完整的描述:TIO患者责任肿瘤可大量分泌FGF-23,超出体内水解蛋白酶对其灭活的活性,导致血液中FGF-23水平升高;FGF-23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脏,作用于肾脏内Klotho蛋白(FGF-23受体结合调节蛋白),调节近端肾小管钠-磷共转运蛋白IIa(Na-PiIIa)并抑制1-α羟化酶功能进而使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降低和抑制磷的重吸收,最终导致低磷血症、骨矿化障碍、骨软化。目前已知的调磷因子有FGF-23、人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4(sFRP-4)、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MEPE)等。姜艳等研究提示MEPE可能与FGF-23在TIO发病中起协同作用;T.Shimada等研究表明sFRP-4可能具有磷酸化蛋白的功能,能够促进尿磷增加和低磷血症,并直接代偿性增加1α,25-二羟基维生素D,影响肾脏的磷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