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新生儿暴发性紫癜

刘医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暴发性紫癜

主诉 病史

【一般资料】 患儿,女,70h 【主诉】 因“发现大腿皮肤瘀斑1天余”入院。 【现病史】 患儿系第4胎第4产,孕35+6周,自然分娩,羊水Ⅲ度混浊,量中,脐带、胎盘正常,出生体重2300g。否认产伤、窒息史。生后38h换尿布时发现右大腿约5cm×7cm瘀斑,生后42h发现左大腿约3cm×2cm瘀斑,病程中无发热、气促,无呕吐、腹泻及血便,无尖叫,抽搐等。家族史:父母均35岁,农民,体健,否认家族中血栓及紫癜病史。患儿有1胞兄,8岁,体健;1胞姐,生后第2天双大腿有类似病史,生后10天死亡,死亡原因不详;另1胞姐生后数小时死亡,死亡原因不详。

查体 辅查

【体格检查】 T37.5℃,P135次/min,R40次/min,BP70/45mmHg,体重2150g,头围30.5cm。早产儿外貌,反应可,哭声有力,颜面、躯干皮肤轻度黄染,双侧大腿外侧各见一瘀斑,右侧约5cm×7cm,左侧约3cm×2cm,均质硬,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触摸时患儿哭闹,双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前囟大小约2cm×2cm,平软。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存在。

诊断 处理

【治疗】   血常规:白细胞20.6×109/L,红细胞4.8×1012/L,血红蛋白170g/L,血小板9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72,C反应蛋白<10mg/L。尿便常规正常。肝功能:总胆红素223.6μmol/L,直接胆红素10.0μmol/L,间接胆红素213.6μmol/L,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正常。血气、电解质、肾功能、空腹血糖正常。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60s(参考范围23~37s),凝血酶原时间21s(参考范围9~15s),血浆凝血酶时间15s(参考范围9~15s),纤维蛋白原0.59g/L(参考范围2~5g/L),国际标准化比值1.78(参考范围0.8~1.4)。D-二聚体11647ng/ml(参考范围0~450ng/ml)。血培养无细菌生长。  入院当天予冷沉淀1U(主要含有凝血因子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及纤维结合蛋白)输注1次,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喷患处,制动双下肢,补充维生素K1,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偱环,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入院第2天双大腿瘀斑中心处出现3个大疱,取水疱液细菌+真菌培养未见细菌和真菌生长。双下肢动静脉B超未见异常。至入院第5天双大腿瘀斑渐缩小,水疱消退,无新皮损出现。  入院第6天复查凝血功能D-二聚体25600ng/ml,余基本正常。头颅B超:左侧额叶至颞叶强回声区、右侧顶叶至枕叶强回声区(脑实质出血),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未见异常。入院第6天右肘关节出现一约1.5cm×4.5cm瘀斑;;入院第8天左鼻唇沟处出现一约1.0cm×1.5cm瘀斑,左侧牙龈、牙槽变黑,右踝上2cm以下皮肤均呈黑色,袜套状,皮温凉。  头颅CT:双侧额叶及右侧顶、枕叶脑实质内见片状、团块状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边缘模糊,右侧脑质后角受压变窄,约2.9cm×3.9cm,累及8个层面。余大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欠清,脑实受压变窄;小脑、脑干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颅骨骨质结构完整。入院第8天输血前送检蛋白C、蛋白S活性测定,输注新鲜冰冻血浆50ml。入院第9天出现消化道出血和抽搐,家长放弃治疗,出院后次日死亡。  抽血送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行蛋白C活性测定为8.0%(参考范围60%~140%),蛋白S活性测定为102.4%(参考范围76%~135%)。2周后患儿父母、胞兄回院抽血检测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血标本均为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检测),结果:父亲蛋白C活性60%,蛋白S活性113%;母亲蛋白C活性51%,蛋白S活性90%;兄蛋白C活性48%,蛋白S活性109%。患儿蛋白C活性明显偏低,其父母及8岁胞兄蛋白C活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1胞姐生后第2天有类似病史,故临床诊断:新生儿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

随访 讨论

 暴发性紫癜又名坏疽性紫癜、坏死性紫癜、出血性紫癜。其临床特征为:突然迅速进展的对称性皮肤紫癜,累及全身皮肤,以下肢密集,皮疹可在几小时内由瘀点迅速增大融合为直径数厘米的瘀斑,基底肿胀坚硬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颜色由鲜红渐变为暗紫色,坏死后成为黑色焦痂,浆液坏死区发生水疱或血疱,可融合为大疱,受累肢体可出现明显肿胀疼痛。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所致的凝血障碍性暴发性紫癜在新生儿期罕见。  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分为杂合型和纯合型。杂合型多见于30~40岁成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复发性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纯合型临床表现与杂合型相似,发生率1/75万~1/50万,在新生儿期发病罕见,出生后可即有内脏静脉血栓广泛形成,发生暴发性紫癜,皮肤及指趾坏死,多因严重脑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所致的新生儿暴发性紫癜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手段,可予如下治疗:(1)输注有效血液成分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及补充凝血因子,如新鲜冰冻血浆10~20ml/(kg·次),q12h。(2)抗凝:持续滴注肝素100~200U/(kg·d)或低分子肝素75U/(kg·d)。(3)外源性蛋白C替代治疗,如人C蛋白浓缩物(商品名Ceprotin,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美国百特公司生产),临床研究证实该药对严重先天性蛋白C缺乏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比新鲜冰冻血浆或其他抗凝血药物有效。该药用于急性发作或短期预防,起始剂量100~120U/kg,此后60~80U/kg,q6h。维持剂量45~60U/kg,q12h。长期预防剂量45~60U/kg,q12h。急性发作控制之后,维持血蛋白C的活性谷值大于25%。(4)对症支持治疗,如皮肤瘀黑处保持干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纳米凝胶等。  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所致的新生儿暴发性紫癜临床罕见,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知,避免误诊、漏诊发生。

发布于 18-06-21 11:22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