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35岁,因“发热10余天”就诊。患者于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0度,自服退热药伴大量出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每天发热1-2次,无明显规律。伴畏寒,咳嗽,无咳痰,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增高,诊断为“细菌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静脉注射5天无好转,仍反复发热,随来诊。起病以来,精神、食欲下降,睡眠差,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既往史:平素体健,喜爱游泳,1月前到湖中游泳。
查体:T:39.8度,P116次/分,R22 次/分, BP120/60mmHg。神清,定时、定向力、计算力正常。肝掌(-)、蜘蛛痣(-)、胸前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巩膜无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皮肤无瘀点、瘀斑,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2cm触及,质中,脾肋下未触及,质中,肝脾均无触痛,Murphy‘s征(-),腹水征(-),肠鸣音正常,双下肢不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 WBC11.68×10^9/L,N:54.5%, E:34%,RBC3.94×10^12/L, Hb110g/L, PLT127×10^9/L; 尿常规、大便常规正常; 生化: ALT 133U/L, AST 105U/L, r-GT 63U/L, ALP76U/L, TP76.9g/L, Alb37.7g/L TBil 20.5 umol/l; 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正常; 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AV-IgM(-),HCV-Ab(-),抗HEV(-); 铜蓝蛋白、G6PD活性、自身免疫性肝炎无明显异常 ; 血及骨髓培养:阴性; 骨髓细胞学:骨髓增生活跃,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胸片:未见异常; 腹部B超:肝脏肿大; 血吸虫免疫学检测:阳性;
诊断:急性血吸虫病; 治疗:给予天兴、天晴甘美护肝、降酶,给予物理降温,给予吡喹酮口服驱虫治疗,总剂量140mg/kg,4t天为1疗程,体温正常后出院。1个月后复查,粪便检查虫卵全部转阴,肝功能、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均恢复正常。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所致的一种严重危害性地方病。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的肝、肠损害。本病起病较急,急性感染表现为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和肝脾轻度肿大,反复多次感染血吸虫大多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少部分感染轻者无自觉症状,严重感染常导致腹痛、腹泻和粘液血便并有不同程度贫血、消瘦、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晚期病人出现肝硬化、腹水及门静脉高压症。吡喹酮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总剂量按感染轻重而定,一般可用75mg/kg或210mg/kg的5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