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结肠黑变病一例临床报道 目的:对治疗结肠黑变病一例的病因及防治,结合文献作总结分析。方法﹔采用药物加饮食调节,结果﹔疗效滿意。i 关键词:结肠黑变病,药物,饮食。 结肠黑变病(MC)从发现至今已有170余年,这是一种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以前国外报道较多,国内肠镜检出率约为2%,老年便秘服用泻药者中结肠黑变病的检出率高达44.4%。 MC最先于1857年Virchow将其命名并沿用至今,MC是指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吞噬黑褐色素颗粒。除结肠外,尚可累及肝、淋巴结、十二指肠及胆囊等,多有便秘和服用泻剂史,其他自觉症状如腹泻、腹不适多见。虽属非炎症性良性病变,且少见,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结合病理活检,现发现青年MC 1例,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 李某某 ,女,19岁,学生,四川成都人.因呕吐、腹痛、腹泻十天,经对症治疗仍无缓解来门诊就诊。追问病史,半年来因觉肥胖,用导泻中药肠清茶口服近5个月,近半月自感头晕、乏力、进食即呕吐、腹痛、腹泻10余天、加重5天。有便秘史5年,平时口服果导、上清丸、三黄片等治疗,查体腹肌软,全腹部压痛、无反跳痛,以脐周及左下腹部为最重,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体重由原来60kg减为43kg。。停药后症状仍无缓解,无法进食,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电子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直肠见黑色素沉着,呈网纹状改变,未见糜烂溃疡出血及新生物,病理诊断:乙状结肠黏膜轻度慢性炎症,固有层内一些胞浆内含有棕色色素的组织细胞散在分布,结合临床表现,可符合结肠黑变病”。通过禁食,支持疗法及给调节植物神经药物,治疗半月后回家继续服药及少吃多攴,调整饮食包括多食粗粮、蔬菜及多饮水以促排便,口服胃肠动力药莫沙比利等处理,二个月后肠镜复查正常,体重恢复至51kg。 2 讨论 2.1、据文献报道,本病好发于50~70岁老人,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番泻叶、蓖麻、大黄苏打片、牛黄解毒片等),但随着年轻人爱美,也长期服用此类药物,近段时期,多有文献及报刊报导,发现,在接受检查的20-40岁女性患者中,出现MC的病例快速增多。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许多病变与这些女士一味追求美丽有直接关系。MC是以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疾病。正常情况下结肠黏膜呈桔红色,病变时结肠粘膜为棕褐色或黑褐色,色素呈颗粒状、网条状或虎皮花斑样分布于结肠粘膜上。临床表现可有腹部不适或疼痛、倦怠、便秘或慢性腹泻。腹泻严重者,由于钾的丢失,导致以低钾为主的电解质紊乱。经询问,这些患者无一例外都服用过减肥或养颜类药物。这些药物中所含的大黄成分蒽醌类泻药是结肠黑变病的罪魁祸首。因此提醒爱美者,减肥应以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为主,药物治疗时应留心其毒副作用。本病主要见于长期服蒽醌类轻泻药(如美鼠李皮、番泻叶、芦荟、大黄苏打等)的患有习惯性便秘的病人,少数人长期服用含有蒽醌轻泻成分的利胆药或减肥药也可发生本病。本病病变一般在服含蒽醌的轻泻剂后4~13个月出现,停药后5~11个月消退。病理检查可见黏膜固有膜有大量含脂褐素的巨噬细胞。 总之,MC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疾病。分析MC的病因、临床表现、结肠镜下表现、病理,有助于了解MC。目前认为MC的发生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机制有关。MC的致病因素除了与服用蒽醌类泻剂有关外,还可能与便秘本身、结肠癌、结肠腺瘤及溃疡性结肠炎有关。对予便秘以大量饮水、多食蔬菜、定时排便、增加运动量等处理,可以有效治疗可逆转黑变病的程度。 2.2、MC过去是一种少见病,国外多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特别是电子肠镜的广泛应用,使国内报道逐渐增多。发病原因,多以脂肪及蛋白质摄入增加、纤维素摄入减少导致排粪困难,以及滥用蒽醌类导泻剂是引起本病的可能原因。 病理表现为在结肠的正常粘膜上散在地出现色素沉着,呈条纹状或虎纹状,肠道粘膜呈棕色、暗灰色或黑色,合并有息肉者呈粉红色或白色,固有层内有大量含黑色素的巨噬细胞伴慢性充血水肿,严重者色素颗粒可存在于细胞外,含有色素的巨噬细胞也可存在于黏膜下或肠系膜的淋巴结内。组织病理学检查特征改变为固有层内有大量含色素颗粒单核吞噬细胞沉积,还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很少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层正常。 临床表现上主要有便秘、血便、慢性腹泻、食欲欠佳、腹胀、下腹部隐痛等症状,但这都不具有特异性,腹部查体一般无阳性体征,但极少数可发生并发症者可有相应的腹部体征。长期腹泻者都有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钙,少数发生水肿性结肠狭窄。治疗 对于只有黑变没有其他合并症及并发症的病例,先予以停泻剂,增加运动量,调整饮食包括多食粗粮、蔬菜及多饮水以促排便,必要时再予以胃肠动力药。本症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如果阻断蒽类泻剂的滥用及其它致黑变病的因素这一环节,大量脂褐素经溶酶体酶消化、分解,有可能使黑变病逐步减少甚至消失。预后, 对不同部位的黑变病能否恶变,各家看法不一,发生在肠黏膜的黑变病,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良性可逆性损害,但可与结肠癌并存,并存率为55%,故对此类患者应警惕并存结肠癌的可能,须反复行结肠镜检查。 [1] 现代肛肠外科学 喻德洪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P572-575 [2] 中国肛肠学 黄乃健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6//P1571-1573 [3] 李雨农 喻德洪 王赞尧 中华肛肠病学 重庆:科技出版社重庆分社 1990//P565 [1] 纪小龙 朱成 李向红 结肠黑变病的病理探讨 中华消化杂志 1994/14/01 P38-39 [2] 孟荣贵 喻德洪 结、直肠黑变病的病因探讨 肿瘤防治研究 1991/18/04 P217 [4] 刘久法 消化道内镜问答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 P260 [5] 江绍基 临床胃肠病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P547 [6] 孟荣贵 喻德洪 赵慧娟 结、直肠黑变病的临床及形态学研究(附20例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 1989/9/04 P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