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71岁,“排便习惯改变1年余,结肠镜发现结肠多发息肉1周”入院。患者既往排便习惯可,3年前体检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1年多前开始时有腹胀、排气增多,伴腹痛、便秘,需口服泻药通便,大便不成形,色黄,无粘液;无其他不适。1周前至上海同济医院就诊,行结肠镜检查示结肠多发息肉、结肠黑变病,为进一步治疗而转至我院,门诊以“结肠多发息肉、结肠黑变病”收治入院。
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正常,未及血管杂音,无腹膜摩擦音;移动性浊音(-),腹部振水声(-);腹软,无压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直肠指检未及包块。 门诊化验检验报告:大便颜色 黄色 ,大便性状 软 ,大便血液 - ,大便粘液 - ,大便食物残渣 - ,大便脂肪球 - ,巨噬细胞 - /HP ,大便涂片找虫卵 未见 ,大便白细胞 0 /HP ,大便红细胞 0 /HP ,粪隐血转铁蛋白 阴性 ,粪隐血血红蛋白 阴性 。 放免DPC(同位素)检验报告:甲胎蛋白(AFP) 1.77 ng/mL ,癌胚抗原(CEA) 1.55 ng/mL ,糖类抗原(CA125) 16.68 U/mL ,糖类抗原(CA153) 18.43 U/mL ,糖类抗原(CA199) 7.55 U/mL 。2016-5-24 CT报告检查报告:1.子宫增强后异常强化灶,子宫肌瘤可疑,请结合临床,必要时随访。2.乙状结肠壁局部可疑增厚,请结合肠镜检查。
患者入院后,经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结肠多发息肉,结肠黑变病”并于2016-5-25在全麻下行结肠次全切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少,未输血,术后安返病房。术后出现心率失常,予以药物治疗后好转,吻合口瘘,予以禁食补液营养支持治疗,现瘘口已闭合,无发热,无特殊不适.目前恢复可,拟出院。
患者目前病情平稳,无不适主诉。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性啰音;腹软,无压痛,未及包块,肠鸣音可,移动性浊音(-);手术切口愈合好,渗出少,周围无红肿及波动感。 2016-6-7 病理检查报告:结肠、阑尾 (次全结肠):粘膜内血管脂肪组织增生,粘膜固有层内大量吞噬色素的组织细胞增生,伴粘膜腺体息肉样增生。两侧切缘未见病变。诊断:1.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结肠粘膜黑便病。3.慢性阑尾炎。大体检查:送检次全结肠长70cm,粘膜面部分区域呈黑色,长55cm,粘膜面稍粗糙,见息肉2枚,大小均为0.2cm。送检阑尾长5cm,直径0.5cm,表面血管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