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垢着病一例 A case of cutaneous dirtadherent disease [关键词] 皮肤垢着病,皮肤 [中图分类号] R758.3 [文献标识码] B 患者男,24岁。因鼻部、双面颊对称性黑褐色油腻斑块1年余,于2014年11月17日就诊于我科。1年前患者因面部光子嫩肤治疗后皮肤稍发红瘙痒,故停止洁面,只淋浴,约每周1次,面部不使用毛巾擦拭,鼻部逐渐出现少许黄褐色油腻性痂皮,可人工强行剥离,但很快出现类似皮损,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重视。后患者因面部美观问题较少外出,居住
环境潮湿,皮损逐渐增多,增厚,融合形成黑褐色斑块,覆盖整个鼻部,无明显痛痒,皮损较难剥离,有少许臭味。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无效。6月前双面颊出现类似皮损,病情逐渐加重。家族中未发现类似患者。自诉近1年来时感抑郁、焦虑。既往体健,否认有慢性病史和药物过敏史。体检: 一般情况良好,意识清,精神紧张,回答问题易激动,烦躁,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 鼻部可见黑褐色痂皮,双侧面颊部可见淡黄褐色油腻性痂皮,界清,手指用力可刮除皮损,可见基底皮肤发红,完整度好,无渗液(图1~2)。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血脂均正常。真菌学检查:痂皮10%氢氧化钾涂片及PAS特殊染色直接镜检均为阴性,用革兰氏染色油镜下观察未见孢子及菌丝。将鳞屑分别接种于沙氏培基及花斑癣培基上, 于27℃及37℃培养4周, 结果培养均为阴性。诊断:皮肤垢着病。治疗:口服盐酸多塞平片,外用阿达帕林凝胶(商品名达芙文),每晚1 次,嘱患者使用中性洁面膏洁面。治疗1月后,皮损消退,无复发。 讨论 1960年日本板本邦树年首次报道了皮肤垢着病,1964年正式命名。皮肤垢着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精神性皮肤疾病,多发于亚洲青年女性[1]。皮损好发于颜面、乳晕等部位,皮损初为黄褐色油腻性斑片,逐渐增厚,增大,可伴有恶臭,境界清晰,皮损较难剥除。本病一般认为与精神因素相关。此外,糠批马拉色菌肯可能在此病中扮演使动角色,研究表明此病抗真菌治疗有效[2]。糠秕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之一,皮脂分泌旺盛有利于其生长繁殖,而皮肤垢着病的发病部位多为皮脂丰富部位。此例患者真菌镜检及培养均为阴性,前期亦有病例报道真菌学检查阴性,抗真菌治疗无效者[3]。在我们的调查中,此例患者时感焦虑、抑郁,故认为此患者精神原因可能是的主要的发病原因。为了量化测评患者的精神心理情况,我们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评估。结果提示,患者抑郁,焦虑及偏执症状得分均高于正常,进一步支持了患者精神因素的发病原因。皮肤垢着病临床上应与脂溢性皮炎及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鉴别。脂溢性皮炎头为面部及躯干上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多发,典型皮损为轻度水肿浸润的红斑为主,覆有油腻黄色或黄棕色薄层鳞屑或痂皮,部分患者真菌检查阳性[4]。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一般躯干多发,特征性皮损为密集分布的褐色或灰褐色苔藓样丘疹,可融合成片状或网状外观,皮损表面不可剥离,真菌检查阴性[5]。以上两种疾病均不伴有精神心理及清洁习惯的异常。皮肤垢着病目前没有明确的治疗标准,此例患者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抑郁及焦虑性治疗,个人卫生得到改善,配合维A酸类药物外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