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 男,3个月10d,因反复抽搐10 d入院。 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抽搐,表现为双眼眨动、口角抽动、四肢痉挛发作,每次持续数秒至十余秒,可自然缓解,成串发作,每串10余次,每天6~7串。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500 g,否认出生窒息史。母孕产史无异常,否认家族癫痫史及遗传病史。
入院体检:体重8 kg,神志清楚,头围41 cm,精神运动发育落后,竖头不稳,追光追物迟钝,不能逗笑,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出血点、淤点、淤斑,未见牛奶咖啡斑或色素脱失斑。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膝反射可引出,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 入院后颅脑MRI增强扫描示侧脑室系统增大(左侧侧脑室较对侧显著)。视频脑电图示睡眠期爆发-抑制,监测到1串痉挛发作。
基因筛查发现该患儿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STXBPl基因第14外显子发生杂合突变,双链DNA之一的编码序列第1216位碱基由胞嘧啶(C)变为胸腺嘧啶(T),引起氨基酸改变,第406个氨基酸由精氨酸(密码子CGC)变为半胱氨酸(密码子TGC),为错义突变:c.1216C>T(P.1t406C)。目前无该突变位点致病性的相关报道,且高度保守,在人群中未发现该突变位点。对患儿父母相同基因位点验证,未发现此错义突变,证实该患儿突变为新生突变。
诊断为癫痫、大田原综合征。 入院后给予丙戊酸钠口服液10 mg/(kg•d)抗癫痫治疗,后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冲击治疗2 d,患儿抽搐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较前稍好转,家长放弃治疗要求出院,患儿于生后6个月因频繁抽搐死亡。
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又称大田原综合征,是一种恶性癫痫。本病征以发病年龄早、脑电图具有暴发-抑制波型、惊厥难以控制、预后差、可转变成婴儿痉挛症等特点。 一、发病机制 尸检见神经元的严重坏死,暴发抑制波形与此有关。包括早期肌阵挛性脑病和Ohtahara综合征,均为症状性癫痫。Ohtahara综合征多数有严重的先天性或围生期脑损伤,神经影像学常能发现比较明显的结构性异常。早期肌阵挛性脑病常有类似病变的家族史,提示与遗传性代谢障碍有关。 二、临床表现 1. 发作表现 3个月内起病, 强直和(或)强直阵挛发作,每天可发作2~40次不等,每次发作短暂,短则10s,长则只有5min。可以成串发作,部分病儿以后转为婴儿痉挛症。早期肌阵挛性脑病主要发作类型为全身性或游走性肌阵挛,一般不转变为婴儿痉挛症。 2. 精神运动障碍 智力及体格发育显著落后,严重者从不会哭笑和注视,病后竖头功能丧失。存活者常不会抬头,语言障碍、肢体偏瘫等。精神运动障碍的程度与发作起始年龄有关。 三、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结果,如病因与遗传代谢障碍性疾病有关,如非酮症高苷氨酸血症,丙酸尿症等,可有相应实验室检查结果改变。 影像学检查 1. CT检查 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皮质萎缩,部分出现左额叶低密度影、中线结构左移,脑室扩张等。 2. 脑电图特点 具有特征性暴发抑制型脑电图。根据脑电图的特点及演变,本综合征可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脑电图可从连续暴发抑制演变呈高峰节律紊乱,然后转变成广泛的慢棘慢波;Ⅱ型是从暴发抑制波演变呈病灶性棘波。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 诊断必备条件 (1)发病年龄为新生儿及小婴儿(主要在生后3个月内起病)。 (2)频繁而难以控制的强直和(或)强直阵挛发作。 (4)特征性暴发抑制型脑电图。 (4)严重的精神运动障碍。 2. 诊断参考条件 (1)家族史、多种病因。 (2)可转变为婴儿痉挛症。 大田原综合征与婴儿痉挛征(West综合征)、Lennox-Gastant综合征同属年龄依赖性癫痫性脑病。 (3)三者的共同点为: ①年龄依赖; ②频繁不易控制的发作; ③持续严重不正常的脑电图; ④多种多样的病因; ⑤智力受损; ⑥预后不良。三者之间又有各自的临床及脑电图学的差别,并提示与年龄相关的转变,大田原综合征在4~6个月时可转变成West综合征,West综合征在1岁半~3岁时转变成Lennox-Gastant综合征。 鉴别诊断 在鉴别诊断中与West综合征、Lennox-Gastant综合征鉴别,须注意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大田原综合征的强直和(或)强直阵挛发作;West综合征的短暂头、肢体向躯干屈曲的肌阵挛发作;Lennox-Gastant综合征的三联征(肌阵挛发作、失张力或强直阵挛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以及大田原综合征的暴发抑制脑电图形;West综合征的高峰节律紊乱图形;Lennox-Gastant综合征的弥漫性慢棘慢波波形,均具有特征性和鉴别诊断意义。 五、治疗 1. 常用抗癫药治疗,但虽经规律服药仍难以控制发作。应选择疗效高的抗惊厥药物,采用静脉注射途径给药。常用药物,如苯二氮类药物,这类药物脂溶性高,能很快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2. 维持生命功能,预防并发症 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血压、防止过高热;必要时吸氧,作好人工呼吸和气管插管的准备;开放静脉,取血做常规、生化、血气及其他检查;纠正低血糖、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输液量不宜过多以防加重脑水肿。 3. 病因治疗 在控制惊厥的同时要积极寻找病因,进行病因治疗。要鉴别有无脑炎、脑膜炎、代谢病、颅内占位疾病等;惊厥时间过长者要采取脱水疗法等降颅内压措施,必要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对于原因不明的新生儿惊厥状态,可先静脉注射25%葡萄糖10~15ml,以纠正可能存在的低血糖;无效时可静脉慢注10%葡萄糖酸钙2ml/kg(稀释后),并监测心电图;亦应静脉注射维生素B6 50~100mg,如为吡哆醇依赖症,则惊厥立即停止。 4. 预防癫痫复发 在惊厥被完全控制以后,应根据临床诊断及时开始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参考上述药物治疗。 5. 避免诱发因素 除了上述基本治疗以外,对诱发因素亦不能忽视。患儿有各自不同的发作诱因,可使惊厥复发、发作加频或加重。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易诱发发作,有些患儿在惊吓后或考试期间会发作增多;此外,过度疲劳、暴饮暴食、睡眠剥夺、长时间玩游戏机等都可成为诱发因素,避免这些诱因可以减少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