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
患者,女性,35岁,因剧烈腹痛伴呕吐就诊,腹痛可放射至背部。
查体发现体温升高,腹部压痛明显。 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升高、淀粉酶及脂肪酶升高。腹部超声提示胰腺肿胀,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行超声内镜(EUS)明确胰腺炎病因,EUS下见胰腺肿胀,胰管内有一线样高回声结构,其后无声影(图A、B)。
治疗上给予静脉补液、止痛、抗感染及驱虫治疗。但因患者腹痛无缓解,遂行急诊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侧视十二指肠镜检查发现一乳白色虫体自十二指肠乳头处伸出,用异物钳将其取出,确认为蛔虫(图C),长约8cm(图D)。
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阿苯达唑治疗未见其它蛔虫排出体外。出院时,建议患者正规驱虫治疗。
蛔虫感染的一般过程是宿主因误食或误饮经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虫卵在十二指肠变为幼虫,接着进入循环系统,最后到达肝和肺。当虫体穿破肺泡膜后,再沿支气管、气管移行至咽,被宿主吞咽,经食管、胃到小肠, 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常常寄居于空肠和回肠,并不侵犯肠壁。 蛔虫成虫生性好动,可到达Vater壶腹,钻入胆胰管,引起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胆道或胰管蛔虫症的诊断常常基于症状和体征。嗜酸粒细胞增多也有一定提示作用。超声下的典型表现为:1)细长线样高回声结构,其后无声影;2)“四线征”,即无回声的两条细纹中间一条无回声管腔,后者就是蛔虫的消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