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诉:反复返酸、嗳气、腹胀15年,加重伴吞咽困难5月。 现病史:患者于1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返酸、嗳气、腹胀,曾间断服用“奥美拉唑片、吕碳酸镁片”等对症治疗,但症状反复发作,并于5月前开始出现吞咽困难症状,于2016年2月26日在广东省中医院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胃窦粘膜下隆起,Barrett食管”,目前症见怕冷,无呕吐,无胸痛,无便血,无消瘦,无咳嗽气促,胃纳差,睡眠可,大便烂,小便可。
体查: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淡有裂纹苔白腻(见图)
,脉沉弱。 辅助检查:2016年2月26日在广东省中医院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胃窦粘膜下隆起,Barrett食管。 (见图)
诊断:西医诊断:1.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2.胃窦粘膜下隆起,3.Barrett食管。 中医证型:脾阳虚型 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味,处方如下:附子12g(先煎),干姜10g,党参15g,白术15g,炙甘草6g,砂仁10g(后下),苏梗15g,柿蒂15g,丁香6g,乌药12g,鱼古15g,5剂,水煎服,每天一剂。
随访:二诊,患者服上药后返酸、嗳气、腹胀症状明显减轻,吞咽困难有所缓解,效不更方,守前方再进7剂。三诊,患者返酸、嗳气、腹胀消失,偶有吞咽困难,守前方去鱼古,加莪术10g,三棱10g,姜黄10g,7剂。患者前后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2月,诸症完全消失,随访未见复发。嘱咐患者复查胃镜,但患者不接受频繁胃镜检查暂未行胃镜检查,复查胃镜结果有待后续报道。 讨论:Barrett食管是内镜诊断一般认为须距食管胃接合部至少有3cm以上处的柱状上皮覆盖,才能称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尽管有关Barrett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Barrett食管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Barrett食管的症状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及反胃。临床出现有典型烧心及反胃才去就诊,部分因食管狭窄或癌变出现吞咽困难为首诊主诉症状。Barrett食管的西医治疗目的是控制胃食管反流缓解症状防治并发症及减少恶性变的危险。本例患者以前接受西药治疗但症状反复发作,效果欠佳。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本例患者舌象为典型的裂纹舌、白腻苔,脉沉弱,伴怕冷,胃纳差,大便烂,为典型的脾阳虚证,故使用附子理中汤加味以温补脾阳,行气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