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女,8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无发热、气促、咯痰等不适。在当地医院就诊后,给予抗生素等正规治疗4周,患儿症状无缓解,为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查体:咽红,双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胸部正侧位片正常。详细了解患儿周围环境,家长诉来自南方,暂居潍坊,贩卖纺织品,生意繁忙,母亲刚生一男孩。对其照顾较往日减少,该患儿经常被同学嘲笑南方口音重。平日学习尚可,1个月前因成绩下滑,被家长和老师指责愚笨,更加成为同学嘲笑的对象,继而患儿出现反复咳嗷,尤其在课堂上经常无明显诱因、不由自主地出现声音高尤、有力、夸张、间断的咳嗷,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被勒令休学。
诊断:心因性咳嗽。 治疗方案:停用一切药物,使患儿重返校园。加强与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使其有意识地增加对患儿的关爱,用鼓励、赞扬取代平日对患儿的指责和不满,建立起融洽愉快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请老师做同学思想工作,协助患儿建立起一个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9d后患儿咳嗽力度及頻率较前明显减轻,16d后患儿咳嗽完全缓解。
讨论: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愈来愈受到医学、心理学和教育界的关注,也已成为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儿科临床中,行为问题已占儿童就诊总数的2%~5%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中常见的有儿童多动症、遗尿、厌食偏食、腹痛、学习困难、恶心、呕吐、头痛等。 儿童心理障碍的治疗原则:①支持性心理治疗。用安慰、解释、鼓励、指导、疏通感情、调整环境等方式,帮助患儿克服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②家庭治疗。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接触和交谈,了解家庭情况,布置家庭作业,使患儿症状缓解。大多学者认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环境因素极其密切,尤其是家庭教养态度和学校的教育方法。③认知治疗。是用认知转变技术来改变患儿的认知方式,使之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作出适当行为反应。④行为治疗。通过学习和训练来矫治儿童不良行为。⑤药物治疗。不仅可改善心理障碍症状,还有助于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更好地开展。 该患儿的咳嗽,是心理因素所致的身心疾病。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如果父母经常对其采取负性的情感表达,个体就会缺乏对情感温暖的体验,逐渐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冷落感、不安全感等,一些儿童为获得他人的爱与关注,常出现一些临床病症。此类患儿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临床辅助检查多无阳性结果,与临床症状明显不相符合。本例患儿家长生意繁忙,尤其是母亲再次生育,对患儿的关心和照顾不够,患儿为吸引家长注意力,争得父母爱护,是出现咳嗽的主要原因。该患儿平时表现一般,因南方口音被同学耻笑,尤其是考试成绩下滑后,受到老师和家长指责及被同学耻笑、冷落,为引起老师及同学的注意,出现咳嗷。故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的思维应多元化,不应忽视心理疾病,在诊病中更应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生活环境等,以免延误病情,这对预防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