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2岁,工人,因“口干多饮1年,反复出现头皮痛性肿块1年加重3 d”入院。患者于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体重无明显下降,查空腹血糖:11.0 mmol/L,长期不规则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平日血糖控制差。一年前因顶部头皮红肿热痛至医院脑外科就诊,诊为头皮脓肿切开引流。一年来其头皮脓肿反复发作,逐渐由单个脓肿发展至多个脓肿,并相互融合成结节,从头顶部蔓延至枕部,结节直径0.5—2.0 cm,触痛明显,结节破溃可见脓血性分泌物。头皮结节表面有片状秃发,结节之间有毛发生长。曾多次切开引流,引流物培养结果曾见溶血性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程中从未出现发热(图1)。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因其母亲患有2型糖尿病,来院查随机血糖高达24.5 mmol/L,收住内分泌科。体检:体温:36.8℃,脉搏70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22/76 mmHg(1 mmHg=0.133 kPa),身高1.78 m,体重80 kg,体质指数25.2 kg/m2,神志清楚,头顶部及枕部有多个结节,相互融合,结节表面无毛发生长,触痛明显,已破溃结节有脓血性分泌物,颈软,甲状腺未见明显肿大,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足背动脉搏动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入院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检查正常,B超发现轻度脂肪肝,眼底检查正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32×109/L,中性粒细胞71.1%,血红蛋白:140.8g/L。尿常规:尿糖(++++)。粪常规正常。糖化血红蛋白16.9%。空腹C肽1.19μg/L,餐后2 h C肽1.99μg/L。胰岛相关抗体水平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均为阴性。尿微量白蛋白10.3 mg/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5.72μg/min,24 h尿量800 ml。血生化:C反应蛋白24.54 mg/L,丙氨酸转氨酶1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5 U/L,乳酸脱氢酶208 U/L,γ一谷氨酰酶24 U/L,肌酸激酶65 U/L,白蛋白43g/L,总蛋白73.7 g/L;肌酐72μmmol/L,尿素氮3.4 mmol/L,尿酸227μmmol/L;钠140.8 mmol/L,钾4.4 mmol/L,氯96.5 mmol/L。血脂分析:总胆固醇3.95 mmol/L,甘油三酯1.19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7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2.21 mmol/L。梅毒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阴性。自身抗体系列(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包浆抗体、抗磷脂抗体、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血清补体水平正常。三次头皮分泌物培养均为头状葡萄球菌,菌量+~+++。 入院后于胰岛素泵强化降糖,血糖控制平稳后改为预混胰岛素(诺和锐30)皮下注射加口服二甲双胍,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多西环素O.2 g/d,雷公藤60 mg/d(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及聚维酮碘液局部消毒等治疗好转后出院,出院1个月后患者门诊复诊,停用多西环素,雷公藤减量至20 mg/d,头皮结节较前缩小,部分结节上有毛发生长(图2)。
PCAS又称头皮分割性毛囊周围炎。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主要与自身免疫反应及继发细菌感染有关。临床特点为青年男性多发(白人罕见),常合并聚合性痤疮和化脓性汗腺炎,又称毛囊闭塞三联征。皮损多发于头顶部和枕部,初为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继发细菌感染后形成痛性结节,表面光滑,局部隆起;结节软化形成脓肿,底部相互贯通,形成窦道,破溃后成为多数瘘孔,有脓性和血性分泌物流出。病程慢性迁延,伴有组织瘢痕化及结节表面瘢痕性秃发,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鳞状细胞癌发生。 PCAS皮损的病理检查可见急性期真皮层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并向下浸润至皮下脂肪组织,部分可见坏死组织,以及破坏毛囊组织,引起脱发;慢性期可见多核巨细胞及朗格汉斯细胞,引起炎性肉芽肿反应,可见角化物形成。 PCAS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排除其他可能鉴别诊断。根据患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诊断为PCAS,但未能进一步行病理检查为一缺憾。该病临床特点为慢性病程易复发,治疗较棘手,疗效较差,患者承受较大心理压力。传统口服抗生素、系统应用皮质激素、广泛切开引流等均已证明疗效有限。目前认为维A酸类药物通过抗炎及调节免疫作用对毛囊皮脂腺疗效较好。 Karpouzis等认为在该病早起针对继发性感染应使用广谱抗生素4—6周。Moscatelli等使用多西环素及泼尼松的综合疗法成功治愈该病。隋连金综合运用碘伏外涂及脓肿结节内抽吸冲洗方法成功治愈一例。马绍云联合使用维A酸、聚维酮碘液、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及物理疗法成功治愈2例患者。Navarini和Trtieb报道了使用免疫调节剂有效治疗3例PCAS。 该例患者PCAS临床表现典型,合并2型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差,易继发感染,头皮顶枕部脓性结节多次切开引流,但效果欠佳,且病情反复发生。根据以往经验,血糖控制达标利于感染控制,我们对该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降糖,血糖控制平稳后于预混胰岛素常规治疗。同时使用多西环素0.1 g每日2次抗感染,考虑到糖皮质激素对患者血糖有较大影响,我们选择雷公藤2.0 mg每日3次抑制免疫反应,头皮结节局部聚维酮碘液消毒。胰岛素联合多西环素及雷公藤治疗该患者副作用很小。治疗2个月后患者复诊时头皮无明显复发。
PCAS与该患者糖尿病的发生是否有一定关联目前尚不能确定。国内外文献对该病报道未见血糖异常者。PCAS的病因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文献报道肿瘤坏死因子α在该病的病理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且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英夫利妥昔单抗)对该病疗效显著。目前研究认为炎症反应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及其他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6等在2型糖尿病及肥胖的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这些炎症因子可引起细胞传导及转录过程障碍,进而致胰岛B细胞的功能障碍及凋亡。但在该患者糖尿病合并感染时,尚不能明确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