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8岁,因“间断发热、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1个月”于2012年6月6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午后发热,体温高达38.0 oC,伴咳嗽、咳痰及痰中带鲜血丝,偶有活动后胸闷,休息数分钟可自行缓解,无盗汗、胸痛及心悸等症状。外院查血白细胞计数为12.8×109/L,中性粒细胞为0.84,血红蛋白为100 g/L,血小板为185×109/L,C反应蛋白为96.6 mg/L,胸部增强CT示左上肺阴影,密度不均,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图1,2)。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既往史:高血压病5年,面神经炎3个月。否认乙型肝炎及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及输血史,否认冶游史。体检:体温38℃,血压115/70 mm Hg(1 mm Hg =0.133 kPa)。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耳鼻部无异常,左侧额纹浅,左侧上眼睑闭合困难,口角向右歪斜。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脊柱四肢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左上肺占位性病变,肺结核可能性大,肺癌不除外,高血压病I级,周围性面瘫。入院后患者体温为36.3~38.0℃,伴间断咳嗽、痰中带鲜红血丝。给予美洛西林钠/他唑巴坦3.75 g,2次/d及左氧氟沙星0.5 g次/d,4 d后患者体温回复正常,咯血消失。14 d后c反应蛋白降至15 mg/L,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较前略有吸收(图3)。多次痰涂片抗酸染色、革兰染色及六胺银染色均阴性,痰培养阴性,PPD试验阴性,结核抗体阴性,支原体、衣原体及军团菌抗体均阴性,肺功能检查正常。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阳性,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阳性。改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月,肌肉注射。其后查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为28.8μg/L(正常值<16μg/L),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和癌胚抗原(CEA)等均正常,因不能除外肺癌而转胸外科行开胸肺活检,并同时切除左肺上叶。术后左肺上叶及肺门淋巴结病理均显示肉芽肿性炎症改变,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血管周围纤维胶原化,抗酸染色、Giemsa染色和warthin-starmy银染色均阴性,符合梅毒树胶肿病变(图4~8)。结合该患者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表现,诊断为三期梅毒,肺梅毒树胶肿。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目前继续应用苄星青霉素抗梅毒治疗。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慢性传染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后天性梅毒按病程可分为3期,三期梅毒常发生于感染后4~5年,虽然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侵犯,但通常累及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而肺部受累极为罕见,国内外报道目前尚不足40例。肺梅毒临床诊断可参照Coleman标准:(1)典型的梅毒病史及体征;(2)梅毒血清试验阳性;(3)有或无肺部症状,肺部影像异常;(4)痰涂片、培养及细胞学检查排除其他肺部疾病;(5)抗梅毒治疗有效。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咯血、肺部阴影,应用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有效,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病原学、细胞学及血清学检查除外了肺部常见的其他疾病,符合Coleman临床标准,因此可诊断为肺梅毒树胶肿。该患者还有面神经麻痹,也可能是梅毒所致。  肺梅毒树胶肿一般出现在三期梅毒,其影像学可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结节灶、液化坏死、空洞、渗出等改变,也可合并胸腔积液等。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部分病例因合并明显全身症状如低热、乏力、多汗甚至胸腹部疼痛、体重减轻,尚需与结核和真菌感染等疾病相鉴别,并且更易与肺部肿瘤性病变相混淆。故有肺部病灶的患者,若其血清学检查支持梅毒诊断,无论有无症状,都应警惕梅毒累及肺部,应给予规律性驱梅治疗,并积极完善相关检查,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随诊肺部影像变化,以观察治疗效果。
对于疑诊病例,如果驱梅治疗2周后肺部病灶无变化,或者可能合并其他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可能时,宜尽早行肺活检以明确诊断。肺组织病理学若见梅毒树胶肿、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即可确诊。梅毒树胶肿又称梅毒瘤、梅毒肉芽肿,病灶呈结节状灰白色,大小不等,质韧而有弹性,类似树胶,故名树胶肿。镜下类似结核性肉芽肿,但其内组织坏死不彻底,周围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伴有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和动脉周围炎,而镀银染色极少会发现梅毒螺旋体。本患者肺活检符合典型梅毒树胶肿的病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