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4岁,因“反复排便不尽感伴便血4月余”于2014-11-4入院。当地医院就诊,肠镜提示慢性结肠炎,内痔。未予重视。4月来症状反复,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查体:肛口外观:肛口少许皮赘。肛门指诊:距离肛门2cm-5cm直肠左后壁及肿物,质韧,广蒂肿物,直径约3cm,退出指套染鲜血。距肛6-7cm直肠右后壁粘膜下及0.6cm大小结节,质硬,活动。肛镜:所见肿物表面偏暗褐色,见出血。肛管静脉曲张,内痔粘膜隆起明显。 辅助检查:经直肠肠道肿块彩超检查:距肛门6cm处直肠右侧壁粘膜肌层可探及一个低回声结节,大小约0.67cm,结节边界可辨,CDFI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该处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连续性完整(图1)。另距肛门约2-5cm处直肠及肛管左侧壁可探及一个低回声结节,较大切面测量范围约1.9*0.9cm,结节底部与粘膜下层界限不清,内回声不均,CDFI示其内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图2)。直肠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超声诊断:距肛门6cm处直肠右侧壁低回声结节,来源于直肠壁黏膜肌层考虑,距肛门2-5cm低回声团结节,性质?直肠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上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肝VI段小钙化灶,胆囊结石,左肾小囊肿。胸部螺旋CT平扫:两肺散在小结节影,增殖钙化灶可能性大,建议复查。盆腔MRI增强: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考虑:肛门区两低回声团,性质待定。排除手术禁忌症后于2014-11-6在硬麻下行经肛直肠肿瘤扩大切除术+直肠粘膜下结节切除术+外痔切除术。术中见:距肛2-5cm肛管直肠左后壁见紫褐色肿物,已破溃出血,无蒂,约3*3cm范围,不规则形状,占肠腔1/3圈,距肛7cm右后壁粘膜下约0.7cm*0.5cm大小肿物,质硬,活动度可。外痔静脉曲张明显,内痔粘膜隆起轻度。术中快速冰冻病理结果报告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首先考虑,直肠右侧粘膜下肿物有色素,待常规病理。
肛管 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且恶性度高的肛管直肠的恶性肿瘤,发病年龄波动范围广,女性患者多见,临床症状以便血、肛门肿物多见,与其他肛管直肠肿瘤相比,无特异性。AMM因其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低发病率易被术前误诊为其他疾病。明确诊断需结合标本病理及免疫组化。大部分AMM的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腹股沟、肠系膜等处的淋巴结转移或肝肺等远处器官转移,易淋巴及血行播散,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方式的疗效尚待研究。 摘自: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治现状——2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张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