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 49 岁。 主诉: 右肘部屈侧红斑、丘疹、结节伴疼痛1 年余。 现病史: 患者于1 年半前右肘部屈侧有一疼痛点, 2 个月后在该疼痛点处出现一针尖大红色丘疹, 3 个月后皮损缓慢增 至黄豆大结节, 伴明显触痛, 在外院诊断为瘢痕, 予以电灼切除。治疗后疼痛无缓解, 切口附近出现数个类似的新结节, 并逐 渐扩大、融合。近3 个月来自觉皮损增大较快, 仍有明显触痛, 偶有跳痛, 日晒后局部红肿明显, 疼痛加剧。 既往史:在皮损出现前半年该处曾有静脉采血史;
皮肤科检查: 右肘部屈侧可见一5 cm×6 cm 大的暗红色斑, 边界欠清, 其上散在分布数个米粒至绿豆大的红色丘疹 皮下可触及3 个黄豆大结节, 质韧, 有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组织病理检查: 表皮大致正常, 真皮全层散在大小不等的毛细血管样聚集体, 聚集体内毛细血管排列紧密, 管 腔不规则, 部分呈裂隙状, 细胞大小一致, 无异形性
诊断: 丛状血管瘤。 治疗: 口服硝苯地平( 心痛定) , 局部未予治疗。
丛状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血管增生性皮病, 又称Nakagawa 血管母细胞瘤或进行性毛细血管瘤。 本病常于婴幼儿时期发生, 也可出生时即有。本例患者发病诱因可能与局部静 脉采血有关。本病好发部位为颈部和躯干, 也有发生于其他部位如四肢和口腔的报道。该病临床上无特异性, 常为缓慢扩 大的红色斑片或斑块, 一般直径为2~5 cm, 可伴有深在的皮下结节及触痛, 部分皮损表面可伴有多毛。疼痛与局部血管壁 肌上皮收缩、血管痉挛有关, 受温度或机械压力刺激影响较明显。该病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特点为真皮 全层广泛分布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外皮细胞组成的多个结节或小叶, 内皮细胞呈同心旋涡状排列, 紧密排列的内皮细胞突入 血管腔而使个别管腔闭塞, 一些血管因内皮细胞小叶的陷入而呈裂隙状或半月形。部分内皮细胞肥大, 可见核分裂相, 但细 胞无异形性。 本病尚无确切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偶可自行消退。目前已有脉冲染料激光、手术切除、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α干扰素治 疗成功的个案报道。10.3969/j.issn.1000-4963.2003.06.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