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成人Kasabach-Merritt综合征1例报道

杨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主诉 病史

患者,女,45岁,2012年1月起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左大腿皮下肿物,伴瘀斑形成,影响活动。2012年8月外院就诊,PT:13.4s,APTT:40.3s,Fbg:3.26g/L,左大腿MRI提示血管瘤可能(图1),行“左大腿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大腿)肌间血管瘤伴变性改变。 此后患者相继出现右大腿、右肘关节、双侧臀部皮下肿物,伴瘀斑形成,再次外院就诊,HGB:60g/L,PLT:80×109/L,RET%:15.77%,PT:16.9s,Fbg:1.1g/L,D-二聚体:>20μg/ml,CD55/CD59细胞(-),Coombs试验(-),PML/RARα融合基因(-),骨髓涂片示增生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考虑“溶血性贫血”,予氨甲环酸、甲强龙治疗,患者感症状好转,后予丹参川穹嗪输液治疗,患者感皮下肿物增大,肿痛加重,查PT、APTT、Fbg无法测出,PT、APTT纠正后可正常,立即停用丹参,予冷沉淀10个单位输注,感肌肉肿痛好转。 2012年11月患者因右前臂肿物压迫出现右手麻木于我院就诊,超声报告肿物大小约4CM×3.5CM×3CM,位于屈腕肌群之间。肌电图提示右正中神经损害,HGB:99g/L,PLT:58×109/L,PT:>70s,APTT:34.4s,INR:1.62R,Fbg:<0.4g/L,D-二聚体:89.88μg/L,PT、APTT纠正后均正常,凝血因子浓度正常,Coombs(-),LA、ACL(-),结合MRI诊断考虑“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右正中神经损伤”。术前给予泼尼松、血浆、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输注治疗,患者于2012年12月14日行“右前臂血肿清除+正中神经探查术”,术后麻木症状缓解,于2014年12月24日出院。出院后长期口服华法林3.75mg,每日1次;云南白药0.5g,每日4次;沙利度胺75mg,每日1次;长春新碱2mg,肌注,每月2次。出院后1个月患者因右腕血肿形成、伤口愈合不良再次入院,在内科治疗基础上伤口换药2个月后痊愈。 自2013年3月起患者自觉右大腿肿物增大、硬度增加、右下肢酸胀疼痛进行性加重。2014年10月患者感下肢酸痛影响行走、强烈要求手术,故以“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右大腿肿物”收入院。查体可见右大腿前方肿物,大小24CM×16CM,触之质韧,皮温正常,无压痛;右大腿后方及内侧另可触及2个质韧肿物,大小20CM×20CM;躯干、左臀部、左大腿可触及多个肿物。术前查凝血及全血细胞正常。骨盆MRI:右侧股四头肌、左侧臀大肌及双侧腰大肌多发异常信号,符合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相关血管瘤伴血肿,左侧髂骨多发异常信号,考虑卡梅综合征相关溶骨性病变(图2)。

随访 讨论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治疗存在很大挑战,目前没有形成共识。治疗目标是控制凝血障碍和血小板减少以及切除血管瘤。非手术治疗包括激素、栓塞、放疗和多种药物,激素和栓塞,若无效可考虑长春新碱;手术限于出现症状或存在合并症的患者。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程度、术前药物治疗效果和患者一般情况而定。如果没有压迫症状,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为支持治疗以维持凝血正常,并不需要切除血管瘤。一旦出现压迫症状,则需要尽早切除血管瘤。边缘切除肿瘤预后最好,但由于出血、肿瘤范围和部位特殊,常常难以完整切除肿瘤。

发布于 15-12-22 08:49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