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31岁。右侧腰部皮损31年,近年增大,表面少许渗出。 患者自出生时即发现右腰部有皮损,未予重视,今年逐渐增大,表面有少许渗出。
B超:局部囊性团块伴厚壁分割 病理:表皮有不同程度的乳头瘤样增生,自表皮向下扩展成一个或数个囊状凹陷,囊状凹陷的大部分衬以类似表面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囊状凹陷的下部则有很多乳头状突起扩展至凹陷腔内,乳头状突起和凹陷的下部衬以两排细胞组成的腺上皮,囊腔内层细胞由具有卵圆形胞核和淡嗜酸性胞质的高柱状细胞组成,有些细胞表现活跃呈断头分泌,并在囊腔内见到细胞碎片;外层细胞由具有圆核和少量胞质的小立方形细胞组成。间质中特别是乳头突起中有大量浆细胞浸润。
诊断: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治疗:整形科切除。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又名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痣,系向汗腺导管或腺体方向分化的一种肿瘤。婴儿期发病,发育期增大,好发于头面部,胸部。初为单个丘疹或斑块,后渐增大,表面光滑无毛发,中央可有脐凹,可破溃,直径约2~10mm ,呈红至褐色,有皮脂腺成分时呈黄色,可发生恶变。病理上表现为表皮基底层肥厚,表面呈乳头瘤样隆起,真皮乳头样增生,中有数个极度扩张的导管,衬以复层角质形成细胞,呈汗管样结构。 本病少见,通常表现为单发的斑块或结节。半数以上发生在头皮,也有发生于面、颈、肩、腋、躯干、大腿及生殖器部位。通常发生于初生儿或儿童早期,但往往在青春期显着增大,其表面开始光滑,以后隆起呈疣状。单个皮损临床变化很大,可为浸润斑块、乳头瘤状、疣状或角化性结节(中央伴有角栓)。仔细观察,可见斑块系由小囊性损害及带有脐窝的丘疹融合而成。斑块直径可达4 cm。斑块有时呈带状排列。如发生于头皮,通常表面无毛。其颜色可为红色乃至棕褐色,但由于具有皮脂腺成分,故可见黄点。斑块通常类似肉芽肿,表面有结痂,由血液、水样或粘液样物质自囊内渗出干涸而成。梳头时容易外伤、刺激出血并形成结痂。此瘤常与皮脂腺痣或毛发上皮瘤并发。 通常表皮呈不同程度的乳头瘤样增生,有一或数个囊状凹陷,从表皮向下延伸,凹陷的上部或大部分衬以鳞状、角化的细胞,与表皮表面的细胞相似,在囊状凹陷的下部则有许多乳头状突起延伸到凹陷的腔内,这种乳头状突起和凹陷的下部皆衬以腺上皮,常由两行细胞组成,腔内面的一行由高柱状细胞组成,其核呈卵圆形,胞质弱嗜酸性,有时这些细胞可见顶质分泌,并在腔内发现细胞碎片。在有些区域内,腔内面的一行细胞排列成多层而形成花边状的图案,甚至构成多数小管腔。外侧的一行细胞呈立方形,核圆形,胞质甚少。间质明显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并可见到密集的浆细胞浸润。有时在镜下同时可见皮脂腺痣,此种情况可能表明此种肿瘤是向顶泌汗腺分化。连续切片可见瘤体下部有顶泌汗腺,可与上方的囊腔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