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苔藓样药疹一例

林医师   徐闻县人民医院
药疹

主诉 病史

患者,男,59 岁。主因全身起紫红色扁平丘疹,伴瘙痒 5 d,于2012年5月8日就诊。患者于40d 前,掌跖部位出现红斑,确诊为二期梅毒,予卞星青霉素 240 万 U 肌内注射,每周1 次, 连续用药3 周,上述皮疹基本消退, 复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PR)滴度为1∶ 8,继续上述治疗未中断,期间未应用其他任何药物; 5 d 前, 患者躯干、 四肢开始出现红色丘疹,约米粒大小,皮损渐增多,泛发,进展迅速,颜色逐渐变为紫红色,部分皮疹表面见脱屑,患者自用“皮炎平”无好转。既往史 :二期梅毒驱梅治疗后,现RPR 滴度为 1∶ 2。否认类似疾病家族史。

查体 辅查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见米粒至豆粒大小、圆形或多角形、红色或紫红色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部分皮损表面附有白色鳞屑或结痂 ;皮损分布密集且均匀,部分融合成斑块,双手腕屈侧,手掌部皮损疣状增生, 上附黏着性白色鳞屑。无口腔黏膜及甲损害(图1)。腹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表皮角化过度伴灶状角化不全,颗粒层增厚,可见胶样小体,表皮突呈锯齿状,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上部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真皮可见嗜酸粒细胞(图 2)。

诊断 处理

诊断 :苔藓样药疹。治疗 :复方甘草酸单铵注射液 80 ml/d静脉滴注、盐酸左西替利嗪 5 mg/d 口服,地奈德膏外用。连续治疗 15 d 后,皮损基本变平消退,部分愈后遗留色素沉着斑。

随访 讨论

随访:出院后 1 个月,复查 RPR 滴度为 1:2,随访半年,皮损未复发。 讨论:苔 藓 样 药 疹( lichenoid drug eruption, LDE) 临床并不少见,常见引起的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但由于其临床、组织病理改变相似于特发性扁平苔藓(idiopathic lichen planus,ILP),所以常被误诊。本例患者应用卞星青霉素进行驱梅治疗,用药后原有梅毒皮损逐渐消退,治疗有效。治疗 5 周后,周身出现紫红色扁平丘疹,而此时复查 RPR 滴度为1∶ 2,滴度明显下降。通常 RPR 滴度可以作为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故考虑该皮损发生与梅毒无关,可除外二期梅毒疹。患者于用药期间出现皮损,同期并无其他药物服用史,故考虑为卞星青霉素引起的药疹。停用可疑药物后,经过常规抗过敏治疗,皮损很快消退。结合皮损形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支持 LDE 的诊断。该例患者可疑致敏药物为青霉素类,在引起 LDE 的药物中较为少见。 摘自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年4月第7卷第2期

发布于 15-10-19 22:19

5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