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诉:男,2月,发热10余天,咳嗽5天 病史:于2013年8月8日因肺炎、侵袭性曲霉菌第一次收入院,胸部CT:双肺多发结节样病灶,考虑重症肺炎,建议治疗后复查排除肺脓肿。胸部B超:右肺上部可见实性包块,大小 2.8×1.9 cm,边界清,CDFI可见血流信号,左肺后上部可见实性包块,大小2.9×2.5 cm,边界清,CDFI可见血流信号,双侧胸腔未见游离液体。3月后患儿因“发现肛周脓肿1月,发热10余天,咳嗽5天”于2013年11月26日第二次入院。门诊治疗7天,遂转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查体:T38℃,神志清,精神稍差,双肺呼吸音粗,肺底可闻痰鸣音及中小水泡音,心率150次/分,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肋下3cm,质软,脾未触及。肛周红肿,3点及9点处分别可见1×1cm大小脓肿,未破溃。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9.59×109/L 、L% 25.6 %、N% 47.4 %、E% 19.4 %、RBC 3.73×1012/L、Hb 102g/L、PLT 351×109/L;CRP:11.6mg/L;PCT:0.147ng/ml;痰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血培养、脑脊液培养阴性 ;脑脊液常规生化、大生化、凝血大致正常。曲霉菌抗原测定:1.1;真菌D-葡聚糖定量:168.1 pg/ml;T细胞亚群:CD3+ 62.16%,CD3+CD4+ 53.9%,CD3+CD8+ 7.65%,CD16+CD56+ 6.15%,CD19+ 30.53%,CD4/CD8Ratio 7.05;免疫球蛋白+补体:IgG 6.74g/l,IgA 0.81g/l,IgM 0.69 g/l,IgE 18.50IU/ml,C3 1.5g/l,C4 0.18 g/l;胸部CT:双肺纹理增粗,部分支气管壁略厚,局部小叶间隔增厚,呈网格状改变,双肺密度不均,双肺野多发斑片状、结节状病灶密度增高影,边缘欠清,部分病灶可见支气管气相,与2013年10月22日片比较,部分病灶较前略有增大,纵膈内未见肿大淋巴结,胸膜局限性增厚,双侧胸腔未见积液。(下图见典型慢性肉芽肿肺部表现)
诊断:1.肺炎 2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3.肝功损害 4.心肌损害 5.贫血。 治疗:予以抗真菌治疗:卡泊芬净、后改为伏立康唑口服,同时给予泰能抗感染、保肝、营养心肌、抗贫血等对症治疗。复查G、GM实验,均下降,好转出院。出院后仍继续口服伏立康唑治疗,每2周门诊复查1次,患儿无明显不适,两次复查胸部CT显示肺部病灶逐渐吸收好转,G、GM实验逐渐下降。
本患儿特点: 1.男性,发病年龄小;2.反复难以控制的肺部真菌感染;3.多次查G、GM实验均高于参考值,经过抗真菌治疗后,逐渐下降,胸部CT病灶一度好转; 4.肛周红肿,有脓肿,存在软组织的感染,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5.胸部CT:双肺多发结节病灶,治疗后有所吸收,最近又出现新的病灶。患儿发病年龄小,存在反复难以控制的肺部真菌感染,同时还有皮肤软组织的感染,其原因考虑可能同时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可能。患儿的免疫相关检查:白细胞总数、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而患儿出现严重的曲霉菌及细菌感染,考虑可能为吞噬细胞功能缺陷所致,结合患儿的胸部CT有多发结节样病灶,符合慢性肉芽肿病的临床特征,考虑慢性肉芽肿病的可能性大。患儿于2013年12月3日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住院治疗11天,确诊为慢性肉芽肿病,对患儿基因检测结果为CYBB基因突变,为X连锁的CGD,患儿母亲为基因携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