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合并HIV感染

康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水疱

主诉 病史

患者女,54岁,因群干、四肢红斑12天,伴水疱、大疱4天入院。患者发病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手部麻木,当地医院查尿酸偏高,诊断为痛风,给予别嘌呤醇片0.2g每日1次口服,服用18天后躯干出现散在红斑、丘疹,伴发热38.5°C,在当地医院就诊,停服别嘌呤醇,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7mg肌内注射及口服抗过敏药治疗,1周后皮疹上出现水疱大疱,伴皮肤疼痛和口腔糜烂。

查体 辅查

查体:体温38.8°C,脉搏100次,呼吸22次,血压140/75mmHg.睑结膜充血,口腔和外生殖器粘膜糜烂,上颚颊粘膜满布白色分泌物,张口困难。颈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约花生米大小,轻压痛。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 皮肤科检查:面、颈、躯干、四肢紫红色斑疹,相互融合成片,散在水疱、大炮,疱壁薄而松弛,伴表皮坏死脱落,红斑处尼氏征(+),正常皮肤处尼氏征(—),双足底有虹膜样皮损,表皮坏死松解约占体表面积55%。 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肝功能:ALT 69 IU/L(10-64 IU/L),AST 67 IU/L(10-42 IU/L)、总胆红素43.5 umol/L (3.4-24umol/L)、直接胆红素 14.9 umol/L(0-6.8umol/L);肾功能:尿素氮15.4 mmol/L,肌酐165umol/L;HAV、HBV、HCV、HDV、HEV均阴性;血细胞沉降率40mm/1h;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I、HSV-II)的IgM抗体为阴性、IgG抗体均为阳性;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31%;口腔黏膜分泌物真菌镜检与培养均阴性。

诊断 处理

诊断:别嘌呤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治疗:予以甲泼尼龙80m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 20g/d连续3天,谷胱甘肽1.2g/d静脉滴注,同时补充水、电解质、加强黏膜护理,并辅以支持治疗,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无新发皮疹。1周后水疱开始吸收、结痂,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但于入院第9天又出现高热,连续3次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药敏结果应用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等抗菌药,联合IVIG,体温降至正常。出现高热的同时发现血小板下降,最低至8x10^9/L。行HIV初筛,结果阳性,后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HIV-1抗体阳性。追问病史,患者近3年有非婚性接触史,否认有吸毒史。外周血T细胞亚群 CD4细胞计数为0.32X10^9/L,考虑为HIV感染中期。

随访 讨论

讨论:根据经验,别嘌呤醇药疹病情出现反复的可能原因:1、撤减糖皮质激素过快 2、未注意保护和改善肾功能,不利于别嘌呤醇代谢产物次黄嘌呤醇的排泄3、合并病毒感染。在排除前两个原因后,积极寻找感染证据时发现HIV-1抗体阳性,CD4细胞计数显著降低。该患者可能是感染HIV后免疫系统紊乱,机体解毒能力的缺陷,潜伏于其体内的病毒的重新激活后造成严重皮肤药物反应。故提示我们在药疹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时不能忽视病毒感染,尤其是HIV感染的存在。

发布于 15-07-23 11:09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