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4l岁,发现右侧面部溃疡伴肿胀10个月,加重4个月余入院。患者诉10个月前面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红肿化脓,经消炎治疗后好转,4个月前出现左面颊部肿胀伴剧烈疼痛,口服抗生素无效,后肿胀处皮肤溃烂,有脓血流出,与口内穿通,患者诉有猫抓伤史。
体检:鼻根处及双侧面颊部散在瘢痕,最大处约1 cm×1 cm大小,面部右侧约平牙槽嵴水平可见两处2 cm×2 cm×2.5 cm溃烂,其内有粉红色肉芽组织增生及脓性分泌物,边界清楚、质地硬、触痛,两溃烂间可见一直径5 cm的瘢痕,质地硬,张口度约一指。患者面神经功能正常,否认高热,体重减轻以及夜间盗汗史。其余各项生理检查未见异常。
患者人院后首先抗炎治疗,给予头孢孟多(2.5 g)及庆大霉素(80 mg)静脉点滴,2次/d。症状改善后,皮肤病损继续发展。PPD试验结果阴性。组织活检病理学报告: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及坏死。细菌培养结果阴性。分泌物接种于含氯霉素的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斜面后,真菌培养结果:申克氏孢子丝菌。临床给予伊曲康唑200 mg,2次/d,口服6个月,口服碘化钾饱和溶液,每次10滴,3次/d,后逐渐加量至40—50滴,3次/d,疗程2个月。经过2个月治疗后,溃烂逐渐愈合。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的一种慢性疾病,最常见的孢子丝菌病有皮肤淋巴管型,沿局部淋巴管有许多皮下结节,可穿破皮肤,出现肉芽肿及化脓损害。还有固定型,只局限于一处,多发于面、颈、躯干等处,常是浸润性肉芽肿红色斑块样。虽然人孢子丝菌 病通过动物传染的报道很少见,但是人体也可以因动物的抓、咬导致皮肤破损而感染孢子丝菌病⋯由于缺少特异的临床及实验室证据,孢子丝菌病常常与细菌化脓性感染、诺卡放线菌病、炎性皮肤癣菌病、皮肤结核病等混淆,几乎所有的孢子丝菌病都未能及时的做出诊断,因此不能得以正确的治疗。碘化钾饱和溶液治疗孢子丝菌病安全、有效、费用低廉,因此,自20世纪初沿用至今。每天配合使用伊曲康唑100~200 mg,效果更加显著。孢子丝菌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很低,早期不易明确诊断,真菌培养是确诊该病的“金标准”。本病例摘自《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要有真菌感染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