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8岁。以右胸痛4个月,咳嗽、发热2个月为主诉于2010年8月27日入院。入院前4个月出现右胸部刺痛,2个月前出现阵发性干咳、发热,体温最高约38°C,伴乏力。外院胸部CT检查提示:双肺阴影,考虑炎症,肿瘤不能排除。于该院行右上肺穿刺活检,病理未见重要病变,给予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改善。
入院查体:右肺呼吸音减弱,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辅助检查:白细胞数14.63x109/L,中性粒细胞0.89。痰致病菌培养阴性。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7.94阳/L,糖类抗原19-(CA19-)188.48kU/L,糖类抗原125(CA125)52.729kU/L,糖类抗原153(CA15-3)126.84kU/L。
2010年8月31日胸部增强CT提示:炎症性病变可能,真菌感染,肿瘤不能完全排除。入院初步诊断:肺脓肿可能。 入院后于右肺上叶前段行纤支镜肺活检,病理示未见重要病变。先后给予抗细菌治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4.5g/次、静脉滴注、1次Lh)及抗真菌治疗(氟康唑氯化钠0.4g/次、静脉滴注、1次d),患者体温均一度有所下降。 监测CT示,双肺病灶呈部分吸收-部分增多-部分吸收-再度增多改变,伴白细胞数反复下降、升高。再次行右上肺穿刺活检,病理示弥漫性淋巴样组织中细胞异型明显,CD68(+),并见嗜酸性粒细胞,不除外造血组织疾病,但仍未能明确诊断。2010年11月22日胸部CT示:双肺病灶再度增多,空洞增大。患者仍有反复低热,白细胞数再次升高,行外科胸腔镜下肺组织活检术。 镜下见右上中肺实变,触及巨大肿块样病变,质中,边界尚清,切除右肺上叶及中叶部分病灶进行活检。免疫组化显示,CD15(+++),CD30(++),CD10(+),Mum-1(+),Ki-7为20%,CD3(+)。病理诊断: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 外院SPETCT示:双肺多发病变伴明显高代谢,全身其他部位FDG断层显像未见明显代谢病灶。最终诊断:原发性肺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患者行6个周期化疗后,复查胸部CT示双肺病灶基本吸收。患者随访3年,至今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