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65岁,因“胸痛2 d余 ”于2017年10月20日急诊入本院。患者3d前清晨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胸闷、气短、出汗,持续15 min左右,反复发作无好转。10月20日晚间胸闷、气短症状加重,伴出汗明显,急诊收入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史,否认高血压病史,否认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病史,否认手术史、外伤史、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家族遗传性病史。既往无吸烟史,无饮酒史。
查体:体温 36.8 ℃,脉搏 116次/min,呼吸 25次/min,血压 112/82 mm Hg。神清,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轻度水肿,神经系统病理征阴性。 心电图:V2、V3导联ST段弓背抬高伴异常Q波形成。心肌酶:心肌肌钙蛋白 4.38 μg/L,AST 132 U/L,肌酸激酶同工酶MB 1294 U/L,肌酸激酶 640 U/L,乳酸脱氢酶 1744 U/L; 肾功能:肌酐(Cr) 120 μmol/L,尿素氮 21.3 mmol/L,尿酸 494 μmmol/L。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 1.53,国际标准化比率 18.6%,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44 s。 电解质:钾 3.70 mmol/L,钠 136 mmol/L,氯 95 mmol/L,钙 2.37 mmol/L,磷 0.68 mmol/L,镁 1.66 mmol/L,N端前脑钠肽(NT-proBNP) 30 500 pg/ml。
诊断意见:(1)左心增大,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低;(2)左室广泛前壁节段性运动减低;(3)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返流(轻度);(4)肺动脉高压(中度)伴三尖瓣返流(少量)。入院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功能Ⅵ级,阵发性心房颤动。 10月21日心电图示:房颤伴短阵房速,心率139次/min。给予胺碘酮注射液控制心室率,给药方法:1 h内给予负荷剂量300 mg,随后持续静脉滴注维持50 mg/24 h,3 d共给予胺碘酮1.05 g。10月22日复查肝功能发现转氨酶明显升高,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静脉注射,1次/d,保肝治疗。10月23日转氨酶达到峰值。10月24日停用胺碘酮。10月28日复查肝功能回落较明显。10月30日复查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停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患者入院时心功能较差,10月21日开始给予鸡骨草胶囊治疗,疏肝利胆.清热解毒。给予呋塞米、托拉塞米、多巴胺、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以强心、利尿、扩血管、改善心功能。10月21日-10月30日期间患者病情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肺部湿啰音减轻,双下肢水肿减轻,出入量维持在负平衡500~1000 ml,监测血清NT-proBNP持续下降,期间血压波动在100~115 mm Hg/65~85 mm Hg。期间患者服用的其他治疗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氯吡格雷片(100 mg,口服,1次/d)、螺内酯片(20 mg,口服,1次/d)、依诺肝素注射液(0.4 ml,皮下注射,1次/d)。患者肝肾功能及NT-proBNP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