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氟哌啶醇肌注引发猝死

杨医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氟哌啶醇中毒

主诉 病史

【一般资料】 患者男,27岁  【现病史】 22岁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存在多种物质滥用史,此前曾住院9次。第8次住院时,由于该患者拒绝口服抗精神病药,法院强制进行了2次氟哌啶醇IM10mg+苯海拉明IM50mg,两次注射间隔3天,当时未出现异常。25岁时,患者心电图曾出现窦性心动过缓(58次/分钟),QTc间期373ms;药物治疗方面,患者当时口服利培酮4mg/d,苯扎托品2mg/d,双丙戊酸钠1,500mg/d;心电图检查3天前曾接受利培酮长效针剂37.5mg肌注,包括血钾在内的电解质正常。本次(第10次)为法院批准的强制入院,患者于入院第3天清晨死亡。其经过如下:

查体 辅查

【体格检查】 患者由监狱转诊而来,入院血压130/90mmHg,脉搏106次/分;

诊断 处理

【治疗】 口服药物包括利培酮6mg/d(3mg/dbid),苯扎托品(抗胆碱药)2mg/d。法院下令,若患者拒绝口服利培酮,则强制给予氟哌啶醇IM10mg及苯海拉明IM50mg。入院后,患者拒绝服用所有口服药,遂遵法院指令给予每日2次氟哌啶醇+苯海拉明肌注,共4次,氟哌啶醇累积剂量35mg(其中一次由于护士失误,仅注射5mg),苯海拉明累积剂量200mg。末次肌注氟哌啶醇10mg18分钟后,查房发现患者出现异常腿部运动,33分钟后患者呼之不应,1小时13分后抢救无效死亡。事后,入院时的精神科医生解释称,患者本次所使用的剂量与3年前第8次入院时相同,且当时并无异常;然而,该医生未意识到患者既往仅接受过两次氟哌啶醇IM,且当时的两针相隔3天之久。尸检显示,患者心脏及其他器官无明显异常,冠状动脉及心肌基本正常。根据药品不良反应(ADR)评估量表判断,2天内肌注氟哌啶醇35mg可能为猝死诱因。Naranjo量表评分+6分,即很可能(probable)为ADR。无心肌缺血及肺血栓栓塞迹象。推测可能为高浓度氟哌啶醇累积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速(TdP),进而诱发猝死。

发布于 19-11-22 12:09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