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资料】 女,26岁。 【主诉】 因“间歇性肢体抽搐伴双眼凝视半年”于2015年4月23日入院。
【辅助检查】 头颅MRI示左额顶交界部占位:血管畸形?
【初步诊断】 左额顶交界部占位, 【治疗】 拟行左额顶交界部占位切除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y,ASA)分级Ⅱ级。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评估其气道通畅,经鼻导管吸氧。入室后行常规心电监护、脑电双频谱(bispectralindex,BIS)监测及呼气末二氧化碳(end-tidalcarbondioxide,ETCO2)监测。电生理医生行术前语言运动功能评估后,麻醉诱导,咪达唑仑2mg,舒芬太尼0.1μg/kg。麻醉维持,丙泊酚50μg/(kg·min),右美托咪啶1μg/(kg·h),瑞芬太尼0.1μg/(kg·min)。患者意识消失后,保留自主呼吸,未需其他辅助通气装置。术前患者头架的头钉处、头皮神经阻滞点,每点予0.2%罗哌卡因2mL,手术切口部位0.2%罗哌卡因20mL浸润。围手术期综合各监测参数调整用药,保证呼吸道通畅。钻骨时停用右美托咪啶,掀开颅骨后完全停药,并用1%利多卡因棉片浸润硬脑膜,14min后患者苏醒,过渡平稳,未发生呛咳躁动。外科医生术中脑功能区定位,期间患者改良警觉-镇静(Observer’sAssessmentofAlertness/Sedation,OAA/S)评分2分,配合良好。定位完成后再次麻醉,用药同前,继续行肿瘤切除。手术历时2.7h,使用丙泊酚150mg,右美托咪啶90μg,瑞芬太尼0.6mg。患者唤醒前呼吸频率8~9次/min,ETCO2最高达60mmHg(1mmHg=0.133kPa),减小瑞芬太尼,呼吸抑制减轻,唤醒后嘱其深呼吸,ETCO2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