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47岁,因"发作性胸痛8 h,加重1.5 h",于2015年12月9日入院。
查体:血压80/50 mmHg(1 mm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44次/min,心音低钝,无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入院时心电图:窦性心律,P波与QRS波无关,心室率44次/min,Ⅰ、aVL导联ST段压低0.1 mV,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 mV(图1)。肌钙蛋白I<0.05 μg/L。既往体健,吸烟30余年,30支/d。
入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予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抗血小板、异丙肾上腺素抗心律失常、多巴胺升压及补液等紧急处理后,拟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入院1 h后复查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出现Lambda波(图2)。3 min后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图3)。患者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心电监测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图4)。立即予双向波直流电200 J电除颤,复律后再次出现心室颤动,反复电除颤8次,同时给予胺碘酮和多巴胺等。30 min后,患者意识恢复,Ⅱ、Ⅲ、aVF导联ST段回落>50%。意识恢复后1 h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回落至等电位线。
电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2次,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需要电除颤或电击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其发生于10%~2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于左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后,病死率高(60%~97%)。发病机制包括交感神经过度激活、β受体的反应性增高、希浦系统传导异常和心室颤动阈值降低。 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于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的患者,但是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广泛开展,发现10%~1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未见狭窄病变。研究认为其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有关。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与遗传因素、吸烟、饮酒、劳累、心理应激、运动、自主神经张力过高、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和硝酸甘油突然撤药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