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内镜检查诊断空肠憩室合并下消化道出血

罗医师   重庆市中医院
下消化道出血

主诉 病史

患者,男性,61岁,因“1周内解柏油样便10余次”于2015-02-04入院。患者入院前1周起无明显诱因解柏油样便,每日2-3次,每次量约200mL,无腹痛、腹胀,无反酸、嗳气等不适。起初未予重视,后因出现头晕、心悸,于2015-02-03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急诊就诊。急诊血常规:白细胞18x109/L,中性粒细胞75.7%,红细胞2.4x10l2/L,血红蛋白78g/L,血小板124x109/L;粪隐血试验(+ + + )。予止血、补液支持治疗。次日行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萎缩性胃炎,拟“下消化道出血”收住入院。

查体 辅查

入院查体:体温37.8℃,心率9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80mmHg(1mmHg =0.133 kPa),贫血貌,腹软,无压痛,肠鸣音8-10次/min。入院后患者仍有解暗红色便,血红蛋白最低至55g/L,予补充血容量、止血、补液、抗感染等治疗,共输注红细胞悬液8U,冰冻血浆200mL。结肠镜检查示结肠盲端有较多暗红色液体,考虑小肠出血,为明确出血病因,拟行胶囊内镜检查。考虑患者有小肠手术史,故先行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未见明显肠腔狭窄。经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告知胶囊内镜检查的意义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取得知情同意后,于2015-02-09行胶囊内镜检查。胶囊运行27-61min时,空肠上段见散在直径约1.0-1.5cm的憩室,部分憩室底部可见活动性渗血和暗红色血凝块 , 

诊断 处理

诊断为空肠上端多发憩室合并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2周,患者粪便转黄,粪隐血试验(-),考虑无活动性出血,血红蛋白升至84g/L,准予出院。经追问病史,发现患者于发病前1个月开始服用“钙片”类保健品,建议停用。 出院1个月后门诊随访,血常规检查示红细胞3.52x1012/ L,血红蛋白112g/L,6个月后红细胞4.58x1012/L,血红蛋白139g/L。随访期间病情稳定,未再次出现活动性出血。

随访 讨论

空肠憩室是一种临床罕见疾病,病因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其发生与先天性空肠发育因素和遗传有关,但多数学者认为空肠憩室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疾病,为内压性憩室,局部肠壁结构异常以及肠腔内压力增高为其主要致病因素,多发生于Treitz韧带下80cm以内的空肠系膜缘。 空肠憩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可能发生憩室炎、出血、穿孔、肠扭转、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约1/5的患者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亦有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在行其他腹部手术时意外发现。空肠憩室常用的检查方法有X线小肠钡餐造影、胶囊内镜、小肠CT、小肠镜检查等。但合并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的患者常无法行X线小肠钡餐造影,加之小肠钡餐造影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且较费时,目 前临床开展已明显减少。随着CT和内镜技术的发展,小肠CT和小肠镜检查有取代小肠钡餐造影的趋势,尤其是胶囊内镜的普及、推广,使小肠憩室的诊断率得到极大的提高。鉴于小肠憩室存在胶囊滞留的风险,通常先进行胃镜、腹部CT检查以初步排除肠腔狭窄等胶囊内镜检查的禁忌证。

发布于 19-12-16 04:01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