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45岁。主诉一年前因受风寒,导致腰骶部牵及右腿疼痛,屈伸不利,行走不便,受凉、劳累及久坐久卧之后,症状加重,下肢发凉。服用过止痛药,暂时有效,停药如故。 胃口尚可,大便不成形,睡眠不安,余无异常。
体型稍胖,面色黄白,痛苦病容,行走不灵活,右腿肌肉稍显萎缩,大腿后侧、腘窝、足背外侧压压痛,直腿抬高及仰卧挺腹试验(+)。 舌质粉红,舌体胖有齿痕,苔白滑,有瘀点。
西医:坐骨神经痛 中医:痹证(阳虚寒湿,阻滞气血经络) 治则: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桂枝芍药汤加味 桂枝15 当归10 赤白芍(各)15 鸡血藤30 炒白术10 香附30 焦楂30 炒薏仁30 川牛膝15 木瓜15 狗脊30 川乌10 首乌藤30 甘草10 生姜6 药酒方:当归、红花、川牛膝、木瓜、肉桂、枸杞、伸筋草各适量,泡酒备用。 医嘱:忌口生冷寒凉,保暖避风寒,适当活动,每晚热水洗脚,多做热敷。
服药三剂,睡中微汗出,次日感觉疼痛稍减。服完7剂,肢体疼痛明显减轻。连服21剂,下肢无凉感,疼痛若失。嘱其服用药酒巩固。 讨论:坐骨神经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西医方面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椎间盘突出,其次是坐骨神经周围组织病变,比如髋关节与骶髂关节病变、脊椎炎,脊髓及其神经根肿瘤及炎症等。 中医归于“痹证”范畴,多因素体阳虚体寒,又外受风寒湿邪侵袭,阻滞气血经络,导致筋脉痉挛,甚至不通而痛。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以实邪为主,受凉受寒、劳累、久坐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怕冷肢凉、牵掣痛是主要辨证要点。 依据病因病机以及症状特点,治宜温阳散寒、通经活络、舒筋止痛,方选桂枝芍药汤加味。桂枝汤调和营血,其中赤芍行血通痹,炒白芍养血柔筋;鸡血藤、川牛膝、木瓜、狗脊补肾活血,通补兼施;川乌、肉桂散寒止痛;白术、香附、焦楂和胃助运:炒薏仁祛湿。如此七分通三分补,共奏温通气血、舒筋活血通络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