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组以发热、出

李助教   泸县人民医院
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 败血症

主诉 病史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组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特征的病毒性疾病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其病原体为汉坦病毒、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我国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重疫区,在全国各地均有报道,本病有明显季节性,有些地区该病流行高峰在5~6个月、10~12个月。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急骤,以畏寒、寒战、高热开始。体温可高达39~40 ℃,热程多数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热型以弛张型为多。全身症状较重,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症)、畏光、视力模糊,颜面、胸部及眼眶区明显充血(即三红征),似酒醉貌。出血为常见症状,通常于发病第3~5天出现,皮肤黏膜、结膜、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有时密集的小点状出血排列成链条状,颇具诊断参考价值。出血点多见于上半身,尤其腋部与上胸部,这与一般紫癜不同。血小板大多减少,束臂试验每呈阳性。发热持续数天(一般3~7天),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并呈现低血压,有的甚至休克,为此病的重要特征之一。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表现。早期即可有蛋白尿及镜下血尿。有的病例在病程第5~7天可发生尿少甚至无尿,呈现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象,继而转入多尿期,以后逐渐康复。本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五期,不典型患者可以越期或前三期重叠。轻型病例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本病早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细菌性痢疾等急性传染病、败血症及急性胃肠炎等相鉴别。有皮肤出血点应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区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相鉴别。当出现急性肾衰竭时,应与各种病因所致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本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独特的临床经过及确切的流行病史,外周血异性淋巴细胞,大量尿蛋白,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有助早期诊断。近年采用多聚酶联反应(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学诊断。(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近年研究证明EB病毒为本病病原体。本病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流行性病例多见于儿童。发病多较急,除极轻型病例外,均有发热,多为中至高热,伴畏寒,可呈弛张、不规则热或稽留热,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2~4个月。病程早期可有相对缓脉。病人有咽痛,咽峡炎相当常见,表现为咽、悬雍垂、扁桃体充血、肿大,其后可迅速出现斑状或膜状黄灰色苔膜,少数有溃疡和假膜形成。浅表淋巴结肿大亦相当常见,全身淋巴结均可累及,而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通常无明显压痛。绝大多数病例有脾大,一般为轻中度肿大,约10%病人有肝大并有肝功能异常,少数可出现黄疸。

查体 辅查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组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特征的病毒性疾病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其病原体为汉坦病毒、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我国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重疫区,在全国各地均有报道,本病有明显季节性,有些地区该病流行高峰在5~6个月、10~12个月。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急骤,以畏寒、寒战、高热开始。体温可高达39~40 ℃,热程多数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热型以弛张型为多。全身症状较重,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症)、畏光、视力模糊,颜面、胸部及眼眶区明显充血(即三红征),似酒醉貌。出血为常见症状,通常于发病第3~5天出现,皮肤黏膜、结膜、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有时密集的小点状出血排列成链条状,颇具诊断参考价值。出血点多见于上半身,尤其腋部与上胸部,这与一般紫癜不同。血小板大多减少,束臂试验每呈阳性。发热持续数天(一般3~7天),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并呈现低血压,有的甚至休克,为此病的重要特征之一。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表现。早期即可有蛋白尿及镜下血尿。有的病例在病程第5~7天可发生尿少甚至无尿,呈现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象,继而转入多尿期,以后逐渐康复。本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五期,不典型患者可以越期或前三期重叠。轻型病例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本病早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细菌性痢疾等急性传染病、败血症及急性胃肠炎等相鉴别。有皮肤出血点应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区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相鉴别。当出现急性肾衰竭时,应与各种病因所致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本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独特的临床经过及确切的流行病史,外周血异性淋巴细胞,大量尿蛋白,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有助早期诊断。近年采用多聚酶联反应(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学诊断。(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近年研究证明EB病毒为本病病原体。本病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流行性病例多见于儿童。发病多较急,除极轻型病例外,均有发热,多为中至高热,伴畏寒,可呈弛张、不规则热或稽留热,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2~4个月。病程早期可有相对缓脉。病人有咽痛,咽峡炎相当常见,表现为咽、悬雍垂、扁桃体充血、肿大,其后可迅速出现斑状或膜状黄灰色苔膜,少数有溃疡和假膜形成。浅表淋巴结肿大亦相当常见,全身淋巴结均可累及,而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通常无明显压痛。绝大多数病例有脾大,一般为轻中度肿大,约10%病人有肝大并有肝功能异常,少数可出现黄疸。

诊断 处理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组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特征的病毒性疾病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其病原体为汉坦病毒、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我国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重疫区,在全国各地均有报道,本病有明显季节性,有些地区该病流行高峰在5~6个月、10~12个月。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急骤,以畏寒、寒战、高热开始。体温可高达39~40 ℃,热程多数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热型以弛张型为多。全身症状较重,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症)、畏光、视力模糊,颜面、胸部及眼眶区明显充血(即三红征),似酒醉貌。出血为常见症状,通常于发病第3~5天出现,皮肤黏膜、结膜、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有时密集的小点状出血排列成链条状,颇具诊断参考价值。出血点多见于上半身,尤其腋部与上胸部,这与一般紫癜不同。血小板大多减少,束臂试验每呈阳性。发热持续数天(一般3~7天),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并呈现低血压,有的甚至休克,为此病的重要特征之一。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表现。早期即可有蛋白尿及镜下血尿。有的病例在病程第5~7天可发生尿少甚至无尿,呈现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象,继而转入多尿期,以后逐渐康复。本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五期,不典型患者可以越期或前三期重叠。轻型病例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本病早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细菌性痢疾等急性传染病、败血症及急性胃肠炎等相鉴别。有皮肤出血点应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区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相鉴别。当出现急性肾衰竭时,应与各种病因所致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本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独特的临床经过及确切的流行病史,外周血异性淋巴细胞,大量尿蛋白,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有助早期诊断。近年采用多聚酶联反应(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学诊断。(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近年研究证明EB病毒为本病病原体。本病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流行性病例多见于儿童。发病多较急,除极轻型病例外,均有发热,多为中至高热,伴畏寒,可呈弛张、不规则热或稽留热,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2~4个月。病程早期可有相对缓脉。病人有咽痛,咽峡炎相当常见,表现为咽、悬雍垂、扁桃体充血、肿大,其后可迅速出现斑状或膜状黄灰色苔膜,少数有溃疡和假膜形成。浅表淋巴结肿大亦相当常见,全身淋巴结均可累及,而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通常无明显压痛。绝大多数病例有脾大,一般为轻中度肿大,约10%病人有肝大并有肝功能异常,少数可出现黄疸。

发布于 18-11-21 17:59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