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患者女性,83岁,因“中上腹部疼痛伴腹泻2天”入院。2天前患者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中上腹部阵发性隐痛,伴腹泻,大便每日5~6次,呈褐色水样,我院急诊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予头孢西丁钠、山莨菪碱等治疗后腹痛缓解;当日回家进食牛奶后再次出现中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以右上腹明显,较前明显加重,伴恶心,排褐色稀便3次,再次到我院急诊,以急性胃肠炎收入消化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心房颤动(房颤)病史10余年。2008年曾因皮肤黄染、腹痛于外院诊断为胆管炎、胆结石,予相应治疗后好转
查体 体温37℃,脉搏7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0/70 mmHg。心率98次/分,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腹软,右上腹、上腹、脐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叩诊呈鼓音,余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查血白细胞17.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红细胞4.78×1012/L,血红蛋白145 g/L,血小板237×109/L;总胆红素21 μ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淀粉酶、血电解质正常,肌酐240 μmol/L,随机血糖24.9 mmol/L。X线立卧位腹平片未见异常。
诊疗经过 入院诊断为腹痛原因待查:急性胆囊炎?急性胃肠炎?予抗感染、抑酸、止痛、降糖、禁食、补液支持治疗。入院后6小时血气分析示:pH 7.261,动脉血氧饱和度0.955,氧分压88.5 mmHg,二氧化碳分压28.1 mmHg,碳酸氢根12.7 mmol/L,剩余碱-12.1 mmol/L;复查血糖28.1 mmol/L,血钾3.2 mmol/L,乳酸14.0 mmol/L;尿常规示尿糖(+++),尿酮体(+)。内分泌科会诊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能性大。夜间患者反复腹痛,曾有便意感,用开塞露通便后无大便排出,急复查心肌酶谱、血及尿淀粉酶均正常。请外科医师会诊,肛门指诊检查无大便,肠鸣音不活跃,建议胃肠减压;复查血白细胞25.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X线立卧位腹平片可见液平。追问病史,患者3年前曾行阑尾手术;现患者腹痛经治疗不能缓解,考虑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可能。当晚转外科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屈氏韧带约100 cm至距离回盲部约50 cm处小肠缺血坏死,肠管蠕动消失,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搏动弱,可触及血栓形成,胆囊与十二指肠有粘连。手术及病理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并肠坏死。术后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经积极抢救无效,于术后5天死亡。 疾病概况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是外科危重急症,广泛小肠坏死是其常见的严重后果,相当一部分生存者会发展为短肠综合征,最终长期依靠肠外营养。 诊断要点及诊断方法 病史在本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本病早期多表现为“Bergan三联征”(剧烈而无相应体征的腹痛、器质性心脏病和并发房颤的心脏病、胃肠排空障碍表现例如腹泻、血便);且通常肠系膜上动脉狭窄>50%~80%才会出现临床症状,故本病早期诊断较困难。本病患者常伴有心脏瓣膜病、房颤、心内膜炎等器质性心脏病,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其中房颤是本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本病病程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可明显升高,腹部X线片可见气液平面、肠腔积气、肠管扩张等肠梗阻征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及栓塞的金标准;而无创的CT血管造影检查对肠系膜动脉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敏感性可达96%。
临床接诊上腹部或脐周阵发性绞痛(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腹泻且症状与体征不相符的患者时,应首先排除心肌梗死及急性胰腺炎的可能;若经抗感染、补液、抑酸、纠正电解质紊乱无效时,应考虑到肠系膜血管闭塞性疾病的可能,特别是对伴有房颤的老年患者。同时,要全面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发因素,因为糖尿病患者在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及各种应激诱因作用下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也可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故应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