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儿童EB病毒感染伴面瘫

彭医师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EB 病毒感染

主诉 病史

2岁男孩,2016 年6月8日因“发热伴口角歪斜4天”收住厦门市儿童医院。入院体格检查:精神状态良好,全身未见皮疹,双眼睑略有浮肿,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扁桃体Ⅱ度肿大伴白色分泌物,口腔未见疱疹,心、肺无殊,肝、脾无明显肿大,双下肢未见浮肿,右侧前额运动减少、眉略下垂、闭眼困难、鼻唇沟消失, 嘴角偏向左侧。 

查体 辅查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4.69×109 /L,淋巴细胞60.7%,中性粒细胞29.1%,C反应蛋白<1 mg/L,外周血涂片淋巴细胞70%,中性粒细胞20%,异常淋巴细胞10%;谷氨酸转氨酶1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30 U/L,乳酸脱氢酶352 U/L,血沉46 mm/h,α 羟丁酸脱氢酶342 U/L,肌酸激酶同功酶21 U/L,肌酸激酶21 U/L。EBV血清学抗体:抗病毒衣壳IgM抗体(VCA-IgM)阳性,抗病毒衣壳抗体IgG(VCA-IgG)阳性,抗早期抗原抗体IgG(EA-IgG)阴性,抗核抗原抗体IgG(NA-IgG)阴性;血浆EBV-DNA阳性,血浆CMV-DNA阴性,CMV-IgM 抗体阳性。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血清IgM抗体均阴性。五官科会诊除外中耳炎。家属拒绝头颅CT 和腰椎穿刺检查。脑电图正常。

诊断 处理

入院后予以阿昔洛韦每次5 mg/kg,q8h静脉给药治疗,入院第3天起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之后针灸辅助治疗,面瘫逐渐好转,静脉用药7 天后,于2016 年6月19日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阿昔洛韦治疗1周,每周门诊随访,出院1周后复查血浆EBV-DNA阴性。出院后随访6 周,面瘫症状全部消失,外周血象均正常。  

随访 讨论

EBV首次感染可表现为IM,发热、渗出性咽炎扁桃体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和异型淋巴细胞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可有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并发症,由于存在病毒血症,亦可有肺炎、心肌炎和睾丸炎等表达病毒受体的组织脏器受累。由于潜伏期长达30 ~ 50 天,且在既往感染者唾液中EBV长期排毒,患者的具体传染源很难确定。临床主要依赖EBV血清学检测结果,尤其VCA-IgM阳性提示存在近期感染[6],而血液、脑脊液、肺泡灌洗液等中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到EBV-DNA,则作为主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之一。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更昔洛韦在体外实验有抗病毒活性,但由于在细胞内存在潜伏的病毒基因扩增,阿昔洛韦在IM 和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中治疗未有明确有效价值。对于EBV感染复制活动期,如存在持续发热等临床症状伴有病毒血症的患儿,理论上可首选阿昔洛韦治疗。尽管阿昔洛韦对潜伏性EBV感染和IM临床改善可能没有作用,但口服或者静脉使用阿昔洛韦确实可以抑制线性EBVDNA复制而短期内降低口咽部病毒载量。不能轻易否定阿昔洛韦对EBV病毒血症的可能有益作用,阿昔洛韦在人体内病毒血症期的抗病毒研究未见报道,但有研究发现肾器官捐献者术前口服缬更昔洛韦14天可能减少移植后受体的CMV和EBV病毒血症的发生,提示抗病毒治疗可能有利于病毒血症的减少。在5岁以下儿童,可能更易有EBV病毒血症的存在,理论上更易有EBV中枢感染。对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累及的IM患儿,笔者认为可借鉴单纯疱疹性脑炎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脑炎,使用静脉阿昔洛韦治疗。本例患儿有发热、扁桃体肿大伴白色分泌物、眼睑浮肿、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无明显肿大,虽CMV-IgM 阳性,但血CMV-DNA 阴性,提示近期有CMV感染,但无CMV病毒血症,且国内未见有CMV感染导致面瘫报道,故本例患儿临床考虑存在EBV急性初次感染及病毒血症,且由于伴有面神经炎症,临床予以阿昔洛韦治疗,临床症状在治疗14 天后完全消失。 儿童获得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中耳炎。其他常见的病因国外报道有莱姆病,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EBV、CMV感染等。约有一半的儿童获得性面神经麻痹未能找到具体原因,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 麻痹。对体征不典型,怀疑病因为慢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颞骨外伤或肿瘤,疾病进展缓慢并超过3周,6个月时仍无改善,在UpToDate中推荐完善影像学检查,对于脑神经麻痹患儿,当临床怀疑存在脑膜炎时,推荐进行腰椎穿刺。由于担心头颅CT放射影响及腰穿风险,本例患儿家属未同意完成检查,脑电图结果不支持存在明显脑炎。对于特发性获得性面瘫(即Bell 麻痹),治疗选择包括糖皮质激素联合或不联合抗病毒药物,但EBV导致的面瘫治疗目前未有明确参考资料。中医针灸在急性期后治疗周围性面瘫有一定的效果。

发布于 18-08-12 17:56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