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发热、头痛、皮肤紫癜

彭医师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瘙痒性紫癜

主诉 病史

患儿, 女,13岁, 因头痛伴呕吐3d、发热1d入院。患儿春季起病,入院前3d出现间歇性头痛,以前额部为主,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5~6 次/d。入院前1 天出现发热,体温达39℃,无寒战,偶有胡言乱语,无抽搐及昏迷。既往体健,无心脏病史,近期无外伤及拔牙病史。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 辅查

入院体查:T38.9℃,P145次/min,R 30次/min,BP110/80mmHg,体重35kg。嗜睡状,精神差,对答切题,呼吸规则,全身皮肤见散在瘀点,以下肢较多,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瞳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颈有抵抗感,心率145 次/min,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肝脾无肿大,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阴性,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9.2×109/L,N0.89、L 0.06、M0.05,RBC3.5×1012/L,Hb 83.4 g/L,PLT52×109/L;CRP165.9 mg/L;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心肌酶无异常;凝血功能无异常;脑脊液常规:透明,潘氏试验(-),细胞总数580×106/L,WBC255×106/L:N0.7、L0.3, 糖、氯化物正常, 蛋白567mg/L(参考值:150~450mg/L),墨汁染色阴性。血培养及骨髓培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脑脊液培养阴性。

诊断 处理

患儿均诊断为IE,诊断依据:(1)急性起病,发热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皮肤紫癜、坏死,一般抗感染治疗效果差;(2)新增心脏杂音;(3)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合并贫血、血小板降低;CRP升高,血培养及骨髓培养均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

随访 讨论

IE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引起心内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感染伴赘生物的形成。儿童IE罕见,发病率约为0.34~0.64/10 000,其高危因素有别于成人(成人常见高危因素为风湿性心脏病、牙科手术、吸毒、糖尿病、心脏瓣膜退行性变等),多为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青紫型先心病、心内膜垫缺失、室间隔缺损等)或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也有10% 的患儿无明显高危因素。本研究的2例患儿均无高危因素。 IE产生的机制是由于各种高危因素引起心脏内皮细胞损伤,导致纤维连接蛋白相关的细胞因子及组织因子释放,使纤维蛋白及血小板聚集形成赘生物,并沉积在心脏或瓣膜。病原微生物入侵后极易粘附于赘生物,有菌赘生物受高速血流冲击容易脱落、栓塞器官而引发不同的临床表现;细菌的毒力、宿主的免疫反应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轻者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全身不适,重者可表现为感染性休克。常见表现有发热(占90%)、心脏杂音(占85%)、心功能不全、皮肤出血点及脾大,而Osier 结节、Roth 斑罕见。儿童IE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常以某一器官栓塞及感染为主要表现,如脑膜炎、骨髓炎、脾梗死、肺栓塞等,甚至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高热、乏力、体重下降、厌食或精神萎靡等,极易误诊。本研究的2例患儿,均以颅内感染为首发表现。IE确诊依靠血培养及心脏彩超。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IE管理指南,本研究2例患儿均符合IE诊断标准的2项主要指标:2次细菌培养为同一细菌,心脏彩超证实心内膜受累。IE诊断明确。 抗生素治疗前多次采血进行血培养对于IE诊断至关重要,细菌培养阳性率可高达90%。IE的病原菌以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为主,近年来报道的金葡菌感染所致IE日益增多。本研究2例患者的细菌培养均为金葡菌,与文献报道相符。心脏彩超对IE诊断极为重要,敏感性为75%,特异性达90%。本研究2例患者初诊考虑颅内感染,当出现心脏杂音后心脏彩超检查发现瓣膜赘生物才得以确诊。因此对于发热患儿要动态观察有无心脏杂音出现,及时行心脏彩超。

发布于 18-08-11 09:45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