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0岁。因无意中发现右乳外上方肿块7个月就诊,无触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乳头无溢血、溢液,肿块无进行性增大,以“右乳包块”收入院。患者16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
查体:胸廓无畸形,发育正常。右乳11点距乳头约9 cm处可触及大小约1.5 cm×1.5 cm的包块,质韧,边界欠清,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与皮肤及胸壁无粘连。左乳未触及明显包块。双侧腋窝及锁骨上下区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超声检查:右乳11点近腋窝处测及大小约1.4 cm×1.3 cm低回声结节(图1),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后方回声无衰减,彩色多普勒示结节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图2)。
超声提示:右乳实性占位性病变,癌可能性大。乳腺钼靶X线摄片示右乳结节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患者术前行粗针穿刺送检条索样组织三条,病理诊断:(右乳)颗粒细胞瘤。免疫组化染色示:S-100(+)、CD68(+)。PAS染色示:阴性(-)。 2d后行右乳肿块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术中梭形切除肿块表面皮肤及穿刺针道,将肿块连同周围1 cm组织一并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右侧)乳腺颗粒细胞瘤,体积1.7 cm×1.5 cm×1.4 cm,各切面均未查见癌组织。“可疑”(4个)、“低位”(8个)淋巴结未查见癌组织。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后进行随访中。
讨论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生于乳腺者更为少见。GCT最初被认为是肌源性肿瘤,因而被称为肌母细胞瘤,目前基于其免疫组化特征,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来源于神经鞘细胞。乳腺GCT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好发于女性,通常表现为乳腺实质内单发、质硬和无痛性包块。 GCT的声像图表现多样,可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也可界限不清呈分叶状或不规则针刺样边缘,易误诊为乳腺癌。既往报道的病例超声表现均为低回声,乳腺钼靶均未发现钙化灶。GCT大多数为良性,恶性仅占2%,但易转移至区域淋巴结及肺、肝、骨等。 该病在临床、影像学及针吸细胞学、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等均易误诊或漏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确诊。该患者超声表现亦无特异性,难以与乳腺癌相鉴别,但该患者术前行粗针穿刺活检并免疫组化染色,明确了GCT的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吻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另外,应开阔诊断思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过度治疗。